| | | 2019年03月01日 星期五
12
专题;广告

满足百姓需求:办家门口的好学校 提供优质教育:育有出息的农家娃

劳作增能:“农趣园”新意层层开

——上海市新农学校“五育绽放”纪实(劳育篇)


    校园面积虽不太,但有一块“热土”注定为实施劳育而“预留”。它就是坐落上海市新农学校校园东北角,占地2亩的“农趣园”。

    说起它的“身世”,校长顾燕侃侃而谈,“学生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多数今后还会长期接触农村与农业,反哺我国农业发展建设。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学校教育中就传授他们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呢?为学生提供优质多样的、适合其成长的教育是学校的重要使命。”摸清了生源状况,找准了学校定位,2013年顾燕一上任,就在着力谋划一条适合农村孩子发展的农业科技教育之路。

    于是,2014年春天,学校着手建设“农趣园”,积极开发“乐哉·农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在玩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充分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和美妙;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并在亲近农业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做到识农、知农、爱农。

    如今,新农学校的“农趣园”,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接受、体验劳育的特色渠道。

    劳育基地:引“农”入“园”的“一方热土”

    新农学校的劳动教育,既有物质基础的天地,也有课程落地的载体。

    三大区域,连通农业

    “农趣园”,由单体温室、连栋温室和露地种植区三大区域组成。连栋温室俨然是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的微缩版,基质栽培、水栽培以及气雾栽培,集现代农业栽培方式于“一身”,不但随处可见管道、墙面、床面、立柱形状的奇特栽培空间,还配备了由微电脑控制的可自动开启天窗、遮阳系统、保温系统、升温系统、湿帘/风扇降温系统、喷滴灌系统等自动化设施。从学生认知和实践活动的需求出发,“农趣园”内设有动手实践区、教学交流区、成果展示区和材料存放区等功能区域,种有品种繁多的植物,如香炉南瓜、五彩椒等太空植物,救心菜、菊花脑等养生蔬菜,薄荷、碰碰香等香料植物,形态各异的生菜,不同季节结果的蟠桃、柿子等果树,形态多样的葫芦、多肉植物等,锦屏藤缠绕的小竹屋下,细长气根如丝垂坠,如梦如幻。

    “乐哉·农趣”,课程多元

    “乐哉·农趣”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与多样性。课程层级分启蒙课程、发展课程和特长课程,其中启蒙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体验,发展课程面向兴趣学生,注重学生实践,特长课程面向个性学生,注重学生探究。“种子的发芽历程”启蒙课程,学生通过认识学校“农趣园”收获的各种种子,在基地实践区动手播种种子体验以及课外阅读等途径,切身感受种子发芽过程的艰辛与快乐;“自然笔记”发展课程,学生通过种植过程中用绘本的形式记录种子萌发的过程,了解种子是怎样萌发的,体会种子从发芽到生长的点滴美。

    “多肉植物两种叶培方式的对比研究”特长课程,则根据植物隔水诱根的原理,学生利用塑料瓶、棉线、海绵和多肉叶片等,进行基质栽培和水栽培两种不同的栽培方法的对比探究。经审核,此课程作为优秀互动项目,被推荐参加了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举办的2016年上海市首次学校少年宫集中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和家长,参展的课程资料、研发的种植器具被“一扫而光”。

    劳育迁移:入“田”深“耕”的“实践熔炉”

    新农学校将劳动教育由校园走向社会,通过借助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科技农业,健康引领

    “农趣园”内的主题探究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到科技农业与人们健康生活的息息相关。《家庭厨余垃圾的自我消化和再利用》主题探究,学生自制酵素开展酵素对种子萌发率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探索有效处理家庭厨余垃圾的方法或措施。张歆若、彭书婷、彭书亚三位同学因此课题的深入研究,入选了2016年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小研究员的行列,还走进高校开启了她们高一层次的创新素养培育之旅。区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上门传经送宝,学生跟着学习育苗、嫁接技术,聆听高大上的科技农业相关知识。区农委冯春欢副主任作的  《农业让生活更美好》专题讲座,让学生对现代农业的功能、科学技术的集成运用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有了感性认识,  “一只番茄的行走”、  “有趣的田间”等一个个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高深科技在创造快乐植物、幸福动物中的作用。农业科技的美好激发了大家对科技农业的兴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爱家乡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调研田园,体验感受

    在学校的组织下,学生们走进山阳田园,开展“农家幸福指数”大调研活动。他们分组领到农业科普定向赛任务单后,争先寻找答案。“火龙果?火龙果是长在海南岛的,这要我们怎么找呀?”第四小组的男生站在火龙果大棚里,看到一排排斜挂的“仙人柱”就是不相信,而第二小组的女生捷足先登,找到了挂在上面的火龙果,拿出手机拍个照就马上奔赴下一站……学生走遍了田园的每个角落,既完成了任务,又认识了树葡萄、枣油桃、黑柿等新奇的果蔬。在田园劳作体验环节,“腌雪菜”时,学生们相互协作,选菜、放盐、踩菜,一个个都像“大力士”,顾燕校长也忍不住套上胶袋,踩起菜来,一旁的学生更是手拿雪菜,学起“甩葱”样,在一旁摇菜呐喊助威。乔雪儿同学被腌制的雪菜味刺激得直流眼泪,还哈哈大笑,“想不到老家爷爷腌制咸菜是这样的辛苦,我们回校想办法制作个腌咸菜机”。在青菜大棚里,当林梦响同学得知,接下去采摘的蔬菜要喂养小动物时,就大声告诉同伴,要选精壮的、深绿的青菜,还要去掉黄叶和泥巴。来到小动物喂养处,看到可爱的小山羊、小白兔、小野猪,他们情不自禁地拿出亲手精选的青菜放在它们的嘴边。调研之旅,学生们收获满满,快乐多多。

    劳育伸展:识“农”立“志”的“作为天地”

    新农学校的劳动教育,有着科技的成分,有着探索的基因,有着创新的根基,学生在增强劳动观念的同时,增长见识,增加才干。

    学以致用,“魔法温室”

    兰安琪、刘星两位同学经常在课间饭后往返于“农趣园”,观察到其特有的温控系统:当温度过低时,顶层进行遮盖,加强保温性能;当温度过高时,则开启风机和

    湿帘,加速降温。这一温控系统激发了他们的灵感。结合所学单片机技术,利用温度传感器、风扇、LED灯、显示屏等器材,他们要制作梦想中的“魔法温室”。在调查上海市大部分植物的适宜温度后,他们设定了当温度高于22℃时,启动风扇;当温度低于10℃时,启动LED灯,实时温度则可从显示屏上读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单片机技术和资料收集,更是将它们应用在学习实践中。此项作品还在上海市创客新星比赛中获了奖。

    报效桑梓,“六代喷泉”

    学生们面对连栋温室中的灌溉用水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以“自制装置喷洒液体、灌溉作物”为对象,开展《喷泉DIY创意制作》主题实践探究。在富有挑战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探索激情被激发,创作灵感不断涌现。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塑料瓶、吸管,配上ARDUINO板和超声波传感器,第一代手持式喷泉、第二代气压式喷泉、第三代液压式半自动喷泉、第四代循环式电动喷泉和第五代节能感应喷泉竟然逐一诞生。

    方雨欣、张菲菲、叶桐洁同学想到家乡种植方式比较落后,用电比较难,但山区水系又比较密集的特点,决定研发一个可以在较大落差的河流区域运用的“智能浇灌系统”,能够在家乡种植业上发挥作用。在第五代节能感应喷泉的基础上,学生们在网上查阅大量的数据,结合自己实验测试,总结出了常见植物正常生长时的土壤湿度。利用Arduino、土壤湿度传感器、舵机、水泵等硬件,“智能浇灌系统”雏形形成。经过不断改进完善,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历经2个多月的研制,第六代喷泉——“智能浇灌系统”(配落差式发电装置)终于制作成功,三位学生荣获2018年金山区“明日科技之星”称号。

    出“景”有“感”

    一张“名片”牵动校友和国际友人

    谁能想到,校友重返母校,最牵动人心的是这样一个场所;国际友人慕名来到校园,最吸引他们的也是这块园地,它就是“农趣园”。

    日前,原金山县新农中学1993届3班的近30位校友,再次踏入这片曾经留下他们无数青春汗水和梦想的土地,互诉同窗情,共叙母校缘。徜徉在校园的林荫道上,面对一幢幢现代化气息浓郁的教学大楼,校友们难以掩饰激动和兴奋之情,内心深处的画面油然而生,却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那些场面。

    记忆中,这里曾是一大片杂草丛生的荒芜地带,大家找过蟋蟀,抓过蚱蜢,玩过青蛙,现在则成了学校的一张“名片”——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农趣探究基地”——高大上的“农趣园”。园内的每一个角落,都让校友们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而印度国家足球少年队球员去年踏进校园,当来到“农趣园”时,也被这里千姿百态的植物所吸引,“N ice”“Beautiful”声不绝于耳,有的请学校的小志愿者传授现代农业的种菜方法,有的在葡萄架下,看到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情不自禁地摘几串,有的在“一帘幽梦”的小竹屋里,拿起摆放的“太空葫芦”,摆起了喝酒样的“pose”拍照留念。他们的领队在顾燕校长的陪同下来到太空植物种植区,对着“五彩椒”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并索要辣椒的种子,表示要带回家、种到家里的小院子里。

    “农趣园”,新农学校的一张“名片”,蕴含着许多令人振奋的气息。

    感言

    劳动,不仅光荣而且砺志

    ■顾燕

    学生不是生在农村就天然具有劳动习惯,外来务工子女不是自然就有热爱劳动的品质,劳动教育应当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因”。

    基于此,新农学校筹建“农趣园”就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是农村的孩子要有农家的品质和才干;二是学校要为学生普及农村、农业的知识提供空间;三是学校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自留地”。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增长学生的劳动才干、劳动本领,不仅是生存能力所需,也是发展前途所系。健全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能为履行社会责任感提供必需的条件。因此,劳动,既光荣而且砺志。与劳动同行,与创造相伴,前途无量。

    (作者为上海市新农学校校长)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