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多么炙热的一句话,摘自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的遗书。今夏,如此动人心扉的医家经典有望以全新形式与大众见面。昨天,“适道仁心,生命礼赞”大型医学人文朗诵音乐会作品征集在沪启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宣布,将于今年8月第二个中国医师节之际在沪首演。
据悉,这是全国首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大型医学人文朗诵音乐会,也是全国医学界、文艺界名家大师们的首度跨界合作。主办方希望,用一封书信、一段医学誓言、一首动人的小诗,把生命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
一次“照护灵魂”的尝试
全国卖得最多的药是什么?抗抑郁药是其一。读着这样的数据,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袁钟心情沉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大家需要照护的不止身体,还有灵魂。”他说,照护不止是对患者,也对医者。
正因如此,得知上海医务界要发起医学人文朗诵音乐会,袁钟二话不说从北京赶来,参加作品征集研讨会,医学界、文艺界的跨界对话由此开始。
生命是什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抛出的这个命题,足以让医学院讨论整个学期。他说,眼看生命的附加价值替代着生命的价值,真着急。
医院又是什么?袁钟说,一次去某地出差,他跟出租车司机开玩笑,“你带我去当地消费最贵的地方吧”,司机答:“那就上医院吧。”
“从什么时候开始,医院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多年来,袁钟始终为“协和精神”击节:不论外界如何喧嚣浮躁,依然有这么一群人守得住寂寞,始终以解决病人的问题为乐趣,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世界上,有谁被陌生人的呕吐物搞得一脸污秽,却分秒不停地继续投入抢救?晚期癌症病人,连家属都看不下去了,不好意思地说‘帮帮忙,弄走吧’,医护人员却天天面对,握着患者的手,陪伴他到生命终点。”袁钟说,上世纪80年代,英国提出“理解科学”,认为向公众传播科学是与科学发展紧密相连的;走到今天,是时候理解医学了。这是他对医学人文朗诵音乐会的一点期许。
管窥天下名家的“生命观”
但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走近医学。“医学照进人文之光”“让爱温润生命”这样的话,在研讨会上被反复提及。医学与人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着无数美妙的交集。“苏东坡写过医学类汤头歌,刘禹锡写过《病中吟》,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发问:生存,还是死亡?”文艺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纪人说,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不乏医学与人文的精彩合舞。
从学者周国平的《妞妞》到《相约星期二》,从复旦大学女老师于娟的“癌症日记”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教授保罗·卡拉尼什的《当呼吸化为空气》,“文学中的医学”引发医学人文朗诵会专家组的浓厚兴趣。“世界上还有不少文学界、医学界的跨界人才,比如学医出身的渡边淳一描写医学的不确定性,令人印象深刻。”《叙事医学》首届编委、南方医科大学教授杨晓霖娓娓道来。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专家王一方注意到,老舍笔下的《小病》极精彩。袁钟说,中国已有2亿多老人,杨绛的《走在人生的边上》何尝不是一部老年文学佳作。
“中国人有句话说,大病之后才明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大病之后,人往往会给生命中重要的东西重新排序,这时,财富、名誉、地位、爱情可能都不那么重要了。”王一方说,医学人文朗诵给了大家一次机会,走近医学,更是走近生命,通过医学人文朗诵能够管窥天下名家的“生命观”。
抵达心灵,这是一个起点
毫无疑问,这可能也是医者摘下口罩、脱下手术服,面对大众的一次发声:是什么让你对生命饱含深情?是什么让你每每读起《希波克拉底誓言》依旧心潮澎湃?又是什么让你在无数失望后依旧保持对希望的追逐?
“有很多堵在心里的东西想要告诉大家。”浙江新安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殳儆说,“重症医学医生到底如何选择坚持,如何选择放弃,这都很难,因为生命的选择本就很难。”
一个“命”字,王一方做了这样的拆解:一个人在独自叩问,叩问生死、苦难、诱惑……他转而也说,生命不止这些,于娟的“癌症日记”不止写痛苦,还有希望,信、望、爱,三个字提升了生命的高度。
关于生命的主题可以说的太多,不求全,但求抵达,这是医学人文朗诵会专家们的共识。本次朗诵音乐会艺术总监刘家祯说,预计两小时的朗诵,可能涉及医学技术之光,也可能融合人文之美。
这或许是一档催泪的节目,但绝不“卖惨”。医学人文朗诵音乐会总策划、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彤说,医院历来是不缺痛苦的地方,“不修饰、不拔高、不比惨”是此次专家们对朗诵作品达成的共识。
“我们希望体现中国社会当下对医学的认识、格局与视野,也希望作品征集活动乃至朗诵会本身,能够启发医学界和大众对‘生命’这个终极命题的探讨与思考,这是一个起点。”专家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