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本报记者 袁婧 文字/本报记者 谢笑添
上海,一座终年难见积雪的南方城市,偶尔飘落的雪花就足以让全城狂欢。
如今,温润的气候未曾改变,但冰雪运动却已悄然走入市民生活——一年四季敞开怀抱的冰场与室内滑雪场所,是许多人冰雪梦想的开端;从短道速滑世界杯到花样滑冰世锦赛,接二连三的顶级赛事或激情或柔美,带来冬季运动无与伦比的感官冲击;从无到有、日益蓬勃的冰雪产业将越来越多人带进冰雪世界,进而反哺上海冰雪运动在竞技体育层面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作为推广普及冰雪运动的全国性品牌活动,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第一次走出北方、跨过长江,上演于上海“海上王冠”。在这里,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得到生动实践,每年参与各类冰雪活动的人群已达30万人次。致力于打造冰雪运动南方桥头堡的上海,正为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推动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上月初,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脚下,一片如梦似幻的露天星空冰场向公众开放。绚烂灯光投向洁白冰面,在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环绕下,申城地标变身奇妙的冰雪世界。这是沪上首片户外真冰冰场,一场由中国冬奥会首金得主杨扬发起的冰上嘉年华在此上演,成为这个冬天冰雪运动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除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队列滑等冬奥项目的专业展示外,冰场还有专业巡冰员和教练提供近距离指导,无论是有着一定基础的冬季运动爱好者,还是未曾接触过冰雪运动的“门外汉”,都能享受一段属于自己的冰雪奇缘。
截至去年11月底,申城已创立15家冰上、雪上或轮滑俱乐部,共计15块冰场(其中标准冰场4块)以及6片室内滑雪场投入运营。从大型商圈到运动中心,从初级体验到专业培训,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人们都能找到适合的场所,近距离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
与此同时,“冰上项目进校园”活动已在上海逾40所学校开展,雪上项目课程也已累计进入30余所中小学,冰雪运动成为青少年群体的“新宠”。在去年举行的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上,冰壶和花样滑冰项目被纳入31个大项39个分项之中,备受学生青睐的冰球项目也首次作为展示项目亮相市运会版图。同样在去年,滑雪项目首度入围上海市城市业余联赛,打破了申城无滑雪比赛的历史。
亲身体验之外,在家门口观赏国际顶级赛事成为申城市民结缘冰雪运动的另一途径。自2010年以来,上海已举办八届短道速滑世界杯以及三届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为国内唯一同时举办过这两项赛事的城市。而在国际滑联支持下自主培育的品牌赛事“上海超级杯”更是创下多项“第一”——第一座以城市命名的冰上赛事,第一次将冬奥项目与非奥项目安排在同一时段、同一场地进行,第一次为短道速滑选手设立赛事奖金。这些历史性突破在为冰上赛事建立“上海标准”的同时,也为申城市民带来了美轮美奂的冰上盛宴。
大众参与热情不断升温,助推冰雪产业蓬勃发展,也成为孕育冬季项目人才的沃土。随着冰雪运动走进校园、社会化俱乐部不断涌现和群众性赛事广泛举办,上海冰雪运动“金字塔”初见雏形,目前已拥有冬季项目注册运动员千余名,其中不乏入选国家青年女子冰球队、国家冰球学院或是短道速滑国家集训队的佼佼者。
诸多积极举措带动申城冰雪运动在竞技体育层面不断取得突破。2016年全国冬运会,上海首次成立代表团,9支运动队百余名运动员的规模在各省市中位居前三。2017年,响应国家体育总局跨界跨项选材政策的号召,上海市体育局与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雪车队,来自田径、自行车等项目的多名运动员完成了由夏奥项目到雪车项目的转型。在拥有20余位选手的中国雪车队中,上海籍运动员就有5人。其中,铅球运动员出身的邵奕俊作为舵手,随中国四人雪车亮相平昌冬奥会,完成中国选手在冬奥会该项目首秀,也成为首位登陆冬奥会的上海选手。而就在不久前落幕的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单板滑雪平行项目上,作为社会俱乐部选手代表的郑百豪与体校组选手李雨恒先后出场,标志着全国综合性运动会雪上项目首度迎来了上海选手的参与。
竞技赛场屡获突破的背后,是上海冰雪运动从普及到青训全方位的迅猛发展。在这座少有冰雪的城市,正上演着美妙的冰雪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