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海翔
上周六举行的超级杯是中国足球拉开新赛季序幕的一个显性标志,而赛前就在赛地苏州举行的中超、中甲联赛动员大会上则透露出关于新赛季的更多实质性细节。
比起两个月前的中国足协2018赛季职业联赛总结大会,这次动员会的关注度陡然下降,而中国足协在会上继续展现了对职业联赛实施精细化操作的决心——有关将引入职业裁判、U23政策进一步微调,以及就比赛净时间予以奖励等话题,都为外界所热议。正如《广州日报》在报道中所写的那样,“中国足协对2019新赛季的中超联赛出台了多条新规。告别‘金元化’的中超,似乎向着更‘规范’的方向前进。”
呼吁多年的职业裁判终亮相
自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有关引入职业裁判的建议被屡次提及,而在本次会议中,中国足协正式确认将由国内优秀裁判员与签约外籍裁判员共同组建职业裁判员团队。据悉,第一批五名职业裁判分别是来自英格兰的马克·克拉滕伯格、来自塞尔维亚的米洛拉德·马日奇,以及三名中国优秀裁判傅明、张雷、马宁。克拉滕伯格曾是英超著名裁判,执法过欧冠、奥运男足决赛等重要比赛,马日奇执法了2018年世界杯三场比赛,两人都是世界裁判界的翘楚,今后他们将长期在中国工作。
《北京青年报》在报道中表示,在完善裁判员工作方面,中国足协正在践行“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中国足协在引入职业裁判的问题上已经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接下来,协会还将结合实际进一步壮大职业裁判的阵营。两位受邀外籍职业裁判除了直接参与国内联赛执法外,还将作为指导员为本土裁判员提供技术、教育培训支持。”
职业裁判的诞生,是中国足球一次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但效果还需要时间来加以验证。新华社在报道中写道:“(职业裁判)究竟能否为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带来正面作用以及作用有多大还有待实战检验。我们最后应根据联赛的公平性有没有提升,裁判员的整体执法能力有没有提高,本土裁判员之间有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氛围,球迷对中超裁判的整体满意度有没有提升等标准来综合判断这样的尝试是否成功。”持相同态度的还有《新京报》:“事情总需要一个开头,‘裁判职业化’这道题,中国足协现在才是刚刚开始解。”
有关这五名裁判在放弃了原有工作后的收入情况,《新文化报》在报道中分析道,“马宁、傅明和张雷在原单位月收入基本上在1万元左右,作为中超裁判,他们一场比赛执法税后是人民币6000元的标准。成为职业裁判后,中国足协给予他们的待遇一定会更高。他们的薪水应该可以达到50万元人民币,然后再加上每一场比赛的执法津贴,年收入最高估计可达70万元。”
U23政策打补丁似有漏洞
除去引入职业裁判,本次动员会还透露了U23政策进一步微调的信息。在此前的职业联赛总结会上,中国足协宣布新赛季中超俱乐部的U23球员上场人数将与外援上场人数脱钩,无论使用几名外援,都必须保证每场比赛有三名U23球员出场(其中一名为首发)。而在这次动员会上,足协确认了“增补条款”:如俱乐部报名一线队的U23球员被各级国家集训队征调,则出场人次相应递减,中超球队被征调三名(中甲两名)以上,可暂时不执行U23球员政策。
这一微调无疑让拥有更多国字号队员的俱乐部迎来意外收获,《北京青年报》在报道中写到,“最新一期国奥队集训名单显示,入选球员人数超过三人的俱乐部有上海上港、广州恒大、上海申花和天津天海。这也就意味着这四支球队在联赛开始后将不需要执行U23政策。”
足协制定这样的条款无疑是为了确保国奥队等国字号队伍的集训效果,但打了补丁的政策也存在漏洞。“澎湃新闻”便设想了这样一种极端情况,“1997年龄段球队中的球员,并没有多少人可以靠能力打上比赛,给国奥队贡献球员就能免遭U23条款困扰,恐怕绝大多数球队都乐意国奥队长期集训,疏通一些关系让打不上比赛的球员进入国奥队集训,这样就可以联赛中不上U23球员,岂不美哉?”该媒体还表示,“让国字号球队有更多磨合时间能不能达到效果?恐怕不好说,毕竟现在国字号球队成绩低迷,本质上的原因并非是集训时间不够长。”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足协还宣布将在2019赛季设立净比赛时间专项资金,每轮比赛净比赛时间达到60分钟的中超俱乐部将获奖10万元。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足协党委书记杜兆才表示:“净比赛时间决定比赛精彩与否和质量高低,每提升1分钟都是一次飞跃,都为国家队进步创造可能。2019赛季,各个俱乐部要将提升净比赛时间作为第一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