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
4
专题

上海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巡礼


“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现场
闻玉梅院士和王珮瑜女士主讲传统文化月之“瑜乐京剧课”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每个中国人打上了精神烙印,也是每一个人精神滋养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核心内容也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而且,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刻与认同,将深刻地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魂”之所牵。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校园文艺创作、策划文化主题实践等加强载体建设,连续五年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五年来,全市各高校积极响应、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部分项目在教育部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项目挖掘与推广活动中成为示范、特色展示项目,为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示范。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和传承,并辐射到全社会。

    复旦大学

    从京昆融入大学文化到着力打造以书院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育人大平台

    京昆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在青年一代中加强国粹艺术的传承,是当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使命。复旦大学践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推动普通高校京剧艺术教育并以京剧这一“国粹”作为传播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最初的京昆融入大学文化到现在,复旦大学打造以书院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育人大平台。

    从1997年开始,复旦大学就在本科教育中尝试着引入京昆艺术教育课程,2005年,本科通识教育改革,自2007年起,“京剧表演艺术”作为核心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第六模块“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模块,建立长效机制。

    传统文化不仅仅在京昆艺术中,学校还通过发掘百年名校与国家共存亡的校史资源、开展经典阅读等,在全体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育人工作。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书院为载体,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开展“书院传统文化月”、“经典研读计划”、“老校长大师剧”等系列品牌活动,提升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搭建德育和智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调发展的传统文化育人大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

    首创“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讲堂,让全球年轻人用同一种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自从2014年首次举办以来就成为品牌项目。吸引了海内外828所高校学生参加。如果说,这是让全球年轻人用同一种语言感受文化的同根同脉,那么2017年首创的“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文博育人新载体,更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会讲好中国故事,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博物馆馆长及文博领域专家从历史范畴、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讲述博物馆里的藏品故事、治馆理念与文化融合,打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品质平台。

    首讲由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带来的《故宫博物院的表情》主题讲座正式宣告“堂【TANG】”文化育人品牌的诞生,讲座面向师生及社会公众开放,文治大礼堂千余人座位座无虚席。悠久厚重的文博历史,以“堂【TANG】”为依托,通过生动的讲座、璀璨的展览和创新的线上线下衍生产品多层次地展现,向观众传达中华数千年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通过新媒体平台的直播,每场观看人数达18万人以上,是现场人数的160倍;相关图文微博等,每场阅读量超过140万。

    “堂【TANG】”系列内容不局限在专题讲座分享会,更致力于优秀文化工作推广和馆际合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高校、走向社会,促使更多高校博物馆吸收优秀的博物馆运营管理经验。目前,以“堂【TANG】”品牌为起点,上海交通大学已先后与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遗产保护、文化创新、人才培训等多个领域展开长远合作。举办了首届敦煌文博研习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上海高校的博物馆馆长及专家参加了为期六天的研习营。并首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在交大举行,共有来自全国20所高校博物馆的23名代表参与此次培训,中外文化火花碰撞,中华文明在博物馆领域得到了更多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同时,还举办了全国高校博物馆馆长专题培训班。为高校博物馆,这一培育大学校园人文精神、塑造大学文化的特殊教育载体,提供了支持。

    同时还推出了文化守望者计划,召集全球志愿者,以文化保护与传播为目标进行知识型文化公益行动,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保护与传承工作。首批推出了敦煌守望活动,还将陆续推出故宫文化守望者以及台北故宫文化守望者系列。建立一座“可读式”、“移动式”、“开放式”博物馆。

    同济大学

    从有形的“闻学堂”构建到将传统文化推广到全国高校校园

    周一到周日,从先秦哲学专题到当代中国文明,同济大学学生已经习惯了在图书馆大厅和校园网主页公告寻找这张特殊的“课程表”。这是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与图书馆共同建设的闻学堂,“课程表”中列出的则是闻学堂在每学期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从2014年开始的“闻学堂”到现在的经典阅读等系列活动,同济大学的经典文化教育影响了校园里的每一个人。

    作为面向大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公共平台,闻学堂是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学校力求以此为依托,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让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艺术、美学、人文素养。闻学堂在空间设计及环境布置上,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献阅览、展示、研讨功能于一体,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并先后开辟了“闻学讲堂”、“闻学展堂”、“闻学课堂”、“闻学知行堂”、“闻学雅集堂”等活动平台,通过举办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展览,开设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内选修、专业课程,举办国学研讨讲座沙龙等,满足广大师生多角度的文化需求。

    而学校开展的经典阅读,其中“复兴古典书院”就是面向广大师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这一建设最初源于柯小刚教授的倡议,他认为以经史子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有着不一般的价值。

    而从历史经典中寻求更多的精神滋养,用创新手段传唱、传播、传承红岩精神,滋养浩然正气,点燃信仰明灯。90后、95后的大学生在排演《红岩》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红岩力量,更是将这一传统歌剧《红岩》唱响全国高校校园,

    其后,学校还先后组织举办了“‘文华杯’第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秋韵雅集——同济师生豫园戏曲专场演出”、上海校园师生京昆演唱会、上海高校京昆青春汇演、“春色如许——樱花季沪上高校昆曲青春汇”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

    挖掘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在优雅学府中培育栋梁人才

    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这些古籍文献的编修和整理便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诠释和创新。同时,这项工作本身也凝聚着历代学人深沉的学术理想与追求、对中华文化与学术真知的漫漫求索,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育人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发挥自身人文学科的传统优势,深入挖掘和激活珍贵文献典籍的育人资源,让古籍文献、古籍编修和从事古籍编修工作的人走出神秘深沉,走近更多的师生,更大范围、更加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于潜移默化中滋养精神、浸润心灵。

    让古籍文献从“经典”走向“精品”。华东师范大学曾汇聚徐震堮、程俊英、周子美、叶百丰、潘雨廷、陈左高等一批学界泰斗,承担《古文字诂林》、“二十四史”中《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朱子全书》等经典古籍的编纂整理工作。学校联合国内外相关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等校外力量,加大对古籍文献编修的投入,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古籍文献的编纂、出版。如,启动超大型古籍文献整理工程《子藏》编纂项目,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搜天下之遗籍、极百家之大观,汇辑影印海内外所存先秦汉魏六朝诸子白文本和历代诸子注释、研究专著约5000种,现已推出两批重量级成果;支持古籍研究所历时十余年整理考订的《顾炎武全集》出版,一套22册收录学术大家顾炎武的各类著作共34种,其中90%的品种为首次规范整理出版;支持古籍研究所与松江区文广局历时五年合作整理编修的《董其昌全集》正式出版,一函八册收录明晚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画艺术家、理论家和鉴藏家董其昌的全部著述,对中国书画史和董其昌个案研究,以及晚明史乃至中国文化史研究皆具重大意义。

    让古籍查阅从“线下”走向“线上”。在信息化时代,帮助更多师生更加便利地获取古籍文献信息,是激活育人资源和动力的首要前提。学校将线装古籍34万余册、金石拓片9千件、新版成套古籍3万册、民国书刊4万册等上线。正式告别卡片翻阅检索时代,开通古籍文献资源库网上书目检索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古籍信息的易获取率,以及师生对古籍文献的检索效率和使用利用率。此外,还支持图书馆引进《中国基本古籍库》和《晚清期刊全文库》两个重要数据库,前者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民国的历代名著和各学科基本文献1万种,每种均提供1个通行版本的数码全文和1-2个珍贵版本的原版影像,后者收录1833年到1910年间300余种期刊,25万余篇的珍贵史料,涵盖晚清包括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重要时期出版的所有刊物,为师生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古籍文献资源。

    上海大学

    从“大国方略”到“创新中国”

    2014-2015学年冬季学期,上海大学就在全国率先推出通识选修课“大国方略”,随后又陆续开出“创新中国”“创业人生”等系列课,通过“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引领学生站在世界看中国,积极回应学生对国家的关切,培养学生从容的大国自信和坚定理想。每学期都是学生火爆抢课,不时引来“地毯族”。

    95后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他们的互联网思维痕迹明显,对许多问题有着碎片化的认知。

    为引导学生完整、全面地认识中国,上海大学策划并经营“大国方略”,注重“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大国方略”立足中国经验和民族命运,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大学生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大国方略”系列“中国”品牌课打破以往思政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合力育人的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到大学四年全时段全过程全课程。

    “大国方略”系列课开课以来,学生抢课出现“一座难求”。学生感慨“‘大国方略’竟然可以这么讲!”。2016年秋季,“创新中国”慕课第一次上线就获得全国200所大学订购,约11万名大学生选修。

    上海海洋大学

    雕百年文脉 塑海大精神,用历史文化长廊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走进上海海洋大学,镌刻着“勤朴忠实”的校训壁立马映入眼帘。这四个庄严质朴的大字,从1914年确立至今已走过一百个年头。2012年,适逢百年校庆之际,为传承校训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在主干道朝海路上,建造了一条历史文化长廊,学校百年的历史底蕴、教育传统和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积淀在新校区得以延续和传承。

    上海海洋大学2008年搬迁至新校区,如何“搬迁”学校的百年文脉,在新校区进一步凝炼建设先进文化,确立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学校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此,在新校区规划设计时就设计了历史文化长廊。长廊由7道门组成,每道门都代表了上海海洋大学的一个历史阶段。

    七道联接其中一座座雕塑的门上悬挂海洋大学历史上的七块校牌,从创立之际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到文革被迫南迁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再到新世纪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七道校门,七块校牌,将学校的百年历史长河分成7个阶段娓娓道来,讲述了学校由创立到如今驰骋海洋高等教育事业的于艰难中不断求索的历程。

    2012年,学校推出了20余个历史人文景观雕塑。通过雕塑,历史与艺术的融合,追求与收获的意象,历史与未来的激荡;通过雕塑反映学校百年文脉,塑造海大精神。雕塑大部分放置在朝海路历史文化长廊上。这些“默默无闻”的雕塑,看似沉默,其实却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学校百年学校于坎坷之路上跋涉、在风雨中求索的故事。清朝末年,清廷昏庸腐朽,德、日等国侵渔猖獗,损我渔权,扰我海权。学校创办人张謇主张“渔权即海权”,倡议创办水产学校,使学校创立之初就肩负起“心怀祖国,情系民生”的热切期望。为“护渔权,张海权”,1904年他向清廷奏议创办水产学校。1912年,在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襄助下,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正式创办,张镠任校长。这是雕塑“饮水思源”、“渔权即海权”石背后的故事。

    2014-2017年上海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和特色展示项目”高校

    2014年获奖名单

    国粹生香  薪火相传

    ——复旦大学致力于京昆教育融入大学文化

    (荣获第一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称号)

    闻见学行  育心化人

    ——同济大学构建“闻学堂”平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荣获第一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称号)

    引领诗歌新风  礼敬传统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以“全球华语短诗大赛”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项目

    (荣获第一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称号)

    内化龙舟文化为校园文化  传播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

    ——华东理工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项目

    (荣获第一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称号)

    雕百年文脉 塑海大精神

    ——上海海洋大学利用历史文化长廊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荣获第一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称号)

    挖掘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在优雅学府中培育栋梁人才

    (荣获第一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称号)

    2015年获奖名单

    礼敬中华,书香满园

    ——复旦大学坚持十年开展通识教育“经典读书计划”

    研读经典  修德笃行

    ——同济大学“复兴古典书院”建设

    (荣获第二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称号)

    书香溢四方,经典正流传

    ——上海交通大学构建人文经典书香生态系统

    (荣获第二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称号)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引领学生励志明德

    ——华东理工大学15载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项目

    传承国学经典  打造儒雅校园

    ——上海理工大学“尚理国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构建优化第二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融国际视野,弘中华文脉

    ——上海外国语大学用多语种讲述中国故事,借互联网传播中华文化

    2016年获奖名单

    用校史资源涵养师生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复旦大学

    滋养浩然正气 点燃信仰明灯

    ——同济大学创新手段传唱、传播、传承“红岩精神”

    “四度”弘扬钱学森精神,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思路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五年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靓丽名片

    坚持“四个融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基因

    ——华东理工大学把“长征精神”

    融入课堂、融入实践、融入网络、融入校园文化

    承扬传统文化精髓  涵养爱国主义情怀

    ——上海理工大学

    打造“大师剧”文化品牌 传承弘扬大学精神

    ——东华大学原创校园大师剧《钱宝钧》的探索与实践

    依托优秀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学生孝道教育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百年潮,海大梦”品读海大园文化讲解活动

    ——上海海洋大学

    “史”承文化,“剧”写青春

    ——华东师范大学“青史杯”全国历史剧剧本征集大赛暨历史剧展演

    多语种讲述中国故事  多渠道培育文化自信

    ——外语类院校传统文化育人路径的构建(上海外国语大学)

    坚守特色,传承创新

    ——上海财经大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经验

    “弘扬传统武文化 彰显民族真精神”

    ——上海体育学院首届中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研讨会

    从“大国方略”到“创新中国”

    ——上海大学成功打造“中国”品牌课

    2017年获奖名单

    立德树人 国风雅致

    ——复旦大学着力打造以书院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育人大平台

    倾听世界回响 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交通大学首创

    “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文博育人新载体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引领学生励志明德

    ——华东理工大学16载坚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弘扬传统文化习俗  激发爱国爱乡热情

    ——上海海事大学举办“家乡美”主题活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孝亲爱母立德修身”中华母亲节

    华东师范大学民族传统节日校园传承

    上海师范大学创新“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连接世界网民,讲述中国故事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青年工作室”运用互联网讲述中国故事

    传承传统商学 普及财经知识 践行商业伦理

    ——上海财经大学以商学博物馆为枢纽 推动大学文化育人

    创新形式  传承经典,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践行城市精神,传承创新海派文化

    ——上海大学“310与沪有约”海派文化传习活动总结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