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2月12日 星期二
4
镜头纪实

守护大海的“眼睛”


春节假期,池才明和同事们仍然坚守岗位,为维护航运安全舍小家为大家。
大戢山灯塔耸立在山顶,为来往船舶指引前行方向。
池才明本职工作之余,刻苦钻研维修技术,几次危急时刻大显身手,及时排除设备故障。
灯塔信号发射技术升级换代,池才明与时俱进,加强电气、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邢千里

     ■摄影/本报记者 赵立荣 文字/本报记者 张晓鸣

    大戢山在地图上毫不起眼,只是许多人闻所未闻的一个小小的点,而就是这个“点”因大戢山灯塔而成为导航重地。

    大戢山灯塔具体位置为北 纬30°48′35″、东经122°10′28″,位于长江口外东偏南海域中,是国际航线与中国沿海南北大通道的交汇处、远洋货轮进出长江口的必经之地。

    大戢山灯塔始建于1869年,是我国最早建造的沿海灯塔之一,曾于战争中遭毁,后以钢架置灯。1958年重建圆柱形砖结构灯塔。现在使用的灯塔是1994年在原址上重建。

    “石屋依山坡,灯塔光闪烁;

    人都说岛上苦,孤独又寂寞,

    自从那天上了岛,

    甘愿青春伴海涛……”

    这是大戢山灯塔主任池才明刚上岛当灯塔工时,在黑板报上写下的一首诗。如今,他在岛上已经工作30多个年头。多年的坚守,只为那一盏明灯,照亮船舶前行的方向……

    当个灯塔工,说简单很简单,每晚只要把灯点亮,让它发出光芒;说复杂是真复杂,天有不测风云,谁能说灯塔不会发生故障、出现意外?每年台风多发季节,便是灯塔最易失常的时候。

    有一年台风袭击上海,大戢山的风力达到了12级以上,连续八个多小时的狂风暴雨,将大戢山灯塔DGPS发信天线刮断了两根。由于天气恶劣,维修人员短时间内不可能赶到。“不能再等了!”池才明一咬牙说,“上,我来修!”呼呼作响的大风把他的衣服吹得鼓起,身体平衡受到极大影响,再上去太危险了。他只好下来,用绳子把裤脚扎紧,用皮带保险绳把衣服收紧,把修理用的工具放进裤袋,不带工具包,一步一步攀向天线顶端。池才明整个人被大风吹得颠来晃去,眼睛根本睁不开,只能硬着头皮上去,费好大劲才把天线修好。一看表,离规定必须修好的12小时,只差10分钟!

    池才明的微信名字叫“岛主”。听上去豪气,但这个“岛主”并不好当。小岛上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极其艰苦的。2001年夏天两度刮台风,岛上菜吃完了,粮食也捉襟见肘,他们整整吃了7天的酱油炒饭,仍没等到补给,只好改喝稀饭,而且每人每顿限吃一碗。又是两天过去,终于盼来补给船。“那个开心呵,赶紧煮上三斤米,没等上菜,就有人一口气下肚八两饭!”池才明说,这样的窘境在岛上经常会发生。

    生活的艰辛可以想象,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孤独。池才明第一次告别家人上岛守灯,岛上只有他和另外一个职工。那一次,两个人在岛上坚守了整整77天。下岛回到家,他一看见家人就禁不住激动落泪。

    有时候,实在寂寞难忍,怎么办?“看书,”池才明笑着说。现在的灯塔工再不是以往的守灯人了,必须要有文化、有知识,要有过硬的技术和能力。为此,他不断加强电气、机械、计算机等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次,半夜时分,全球卫星定位差分设备发生故障报警,信号不能发出。从芦潮港搭船到大戢山,直线距离29公里,维修人员上岛抢修,最快也要5个小时。池才明马上查找原因、研究问题。经过反复调试,他发现原来是放大电路板坏了,于是立即更换,仅用短短20分钟就排除故障。

    这个春节,池才明和同事仍然坚守在岛上,正常上班。他们特别对灯塔进行了大扫除,尤其是将灯上的蒙尘、水珠擦净,尽好职责,迎接新年。

    制图/邢千里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