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己亥新春,人们的文化乡愁浓烈释放。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旅途——成为越发确证的文化年俗。
在文化和旅游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人们对“年味”的理解、对过年方式的选择也更为丰富多元。有人向往远方,世界真大,值得看看;有人渴望故乡深度游,此心安处才是吾乡;也有的人,“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身未远,心已千里。
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总体实现“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目标。综合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的数据,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
全国各地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收获着中国年的幸福。
传统民俗和传统文化牢牢占据春节文旅活动的中枢
旅游过年俨然是近年来的新民俗之一。不过无论我们的方向为何,亲情团聚、敬老慈幼等这些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因子,都是我们出发的原点。因此,家庭游、敬老游、亲子游、文化休闲游成为节日期间主流的旅游休闲方式。
春节期间,各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惠民活动,营造春节气氛。多彩各异的活动里,传统民俗和传统文化牢牢占据着春节文旅活动的中枢。
北京、山西、内蒙古等12个省(区、市)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文化活动;安徽举办彩灯大会、舞龙舞狮、抖空竹等民俗体验活动;广东的广府庙会、迎春花市、醒狮贺岁、客家山歌、采茶戏等非遗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目不暇接的小吃,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品,也将传统文化播撒到更多人心里。
此外,“博物馆里过大年”也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广泛欢迎。追寻古老中华文明的根脉,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成为不少游客的共同选择。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分别达40.5%、44.2%、40.6%和18.4%,观看各类文化演出的游客达到34.8%。◆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基层和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欢乐春节全球参与
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华民族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基层和乡村的春节休闲方式已不再只有K歌、打牌、搓麻将“老三样”。全国各地县、乡、村的民俗活动、文化展览等极大丰富了人民的节日生活,新的文化样态不断更新,让春节这杯佳酿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芬芳。
打开社交媒体,不少热传的视频里有着相似的画面:村民当上了“村晚”导演,左邻右舍成为舞台主角,流行歌、广场舞、魔术、诗朗诵、戏曲选段、武术表演,热闹的吹拉弹唱分享着又是一年春来到的甜蜜幸福。而逛庙会、猜灯谜、旅游文化巡游等迎新活动,吸引着城里人去农村闹新春。草莓采摘、柑橘采摘则是亲子游的热门选项。田间地头的幸福瞬间经过网络传播,全球亲友齐来点赞,幸福无远弗届。
与此同时,“欢乐春节”活动在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6座城市举办演出、展览、庙会等1500多项活动,讲述美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日益丰富的春节文化生活彰显国民幸福,处处体现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好生活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各部门多措并举,确保假日市场安全有序运行
守护好作为文化传统的春节,也是守护好人民的身体和心灵,守护好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提前部署应急值守和安全检查工作,加强对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多部门联动,文化综合执法效果明显,市场秩序良好。
春节期间,北京、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向游客发放文明旅游宣传资料,提醒大家安全出行、文明守礼、勤俭过节,强化文明旅游氛围,传播文明旅游理念,提高市民和游客文明旅游素质。正是各部门多措并举,让全国人民得以在安全舒心的环境中,一起重温情感认同、夯实文化归属,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信。
我们都是追梦人,这个春节假期,我们万水千山奔向天地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