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字/本报记者 刘栋 袁婧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庶、繁荣的象征。无论是逢年过节、喜庆筵席或亲朋好友团聚,中国人的饭桌上总少不了一道鱼肴,透着喜庆,也传达着人们“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美好愿望。
近日,一场集美食体验和民俗展示为一体的鱼文化节,在太湖边上的荻港古村热闹开场,驱散了冬日的寒意,渲染出浓浓年味。活动现场,两口千斤大铁锅和近百口大锅共烹制了近10吨生态乌金子鱼,万余游客和当地村民轮流品尝鱼汤饭和百鱼宴,其乐无穷。入夜,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红红的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因丰衣足食而幸福满足的笑靥。
作为杭嘉湖平原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荻港因溪岸芦苇丛生、河港纵横而得名,自古有“苕溪渔隐”之称。这里属于太湖南部低洼湿地,湖州先民顺应自然,治水兴农,通过修筑“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溇港水利工程排涝防洪、引水灌溉,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深挖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堆放在水塘四周作为塘基,逐步演变形成“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农耕生态循环系统。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桑基鱼塘已有2500多年历史。该系统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科学的物质循环利用链和能量多级利用完美结合,实现了生态环境基本零污染,形成种桑养蚕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水乡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及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2017年,这一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空中俯瞰,成片的网格状鱼塘像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
荻港古村内,保留完好的桑基鱼塘有1万多亩,平均每家就有三四亩。经过春天的放养,夏秋的培育,到了雪漫江南的冬天,已是鱼肥虾实。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拉网捕鱼。按水乡习俗,谁家要捕鱼了,就叫上邻亲好友,带着各家鱼网结成一个大网,下网捕鱼,之后几天把鱼塘的水抽干,抓捕塘底之鱼。
为庆祝一年的丰收,村民们会聚集在一起美美地吃上一顿“鱼汤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鱼宴,也是湖州“百鱼宴”的雏型。
鱼文化与养殖业相生相伴。荻港鱼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兴于隋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荻港先辈不仅留下千年养鱼经验,还将鱼融入当地文化,留下鱼诗、鱼歌、鱼乐、鱼俗等。为了让家乡绵延千年的鱼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早年从事淡水鱼批发生意的村民徐敏利,十年前发起举办鱼文化节,回报乡亲的同时,更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
十年间,通过这一节日,村民们把“鱼文化”精髓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养鱼、捕鱼、祭鱼、吃鱼、钓鱼,到写鱼诗、唱鱼歌、跳鱼舞、做鱼菜、放鱼灯,将鱼文化与饮食文化、蚕桑文化、湖笔文化相结合,汇聚成一场具有水乡特色的文化盛宴,吸引了各地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