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
8岁时,他立志成为作家;17岁起,发表作品;30岁前,他拿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今年65岁,他每天仍在写作,至今出了298部书——他就是林清玄。
很多人误判林清玄的文章:太“佛系”,教人“看淡”,叫人“放下”。其实,他无处不在鼓励年轻人发展自我,跳出固有的、单一的成功标准。
比如,谈到应试教育,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在本质上忽略了最为重要的部分——空缺了教育一个人如何去生活,“考试是为了上更好的学校……而生活不止这些,从小到大没有人教育我们如何去生活”。
再比如,他教学生不要太在意作文比赛,想写的和考试拿高分的是两个评判标准。他说排名第七至第十七名的学生更有出息。他鼓励学生要有全球化视野,多看看远方的人和事物。
学会生活,无论何时都应该是第一要务。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大致上10%的事是不可控制的,而90%的事是可能通过我们去改变的。比如,路上被追尾,这是不可控的意外,但之后如何处理却是剩下的90%。
“换个角度看生活”,就是从习以为常中跳出来,做一些新事情,认识一些新朋友,让生活变得不一样。多一点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转化一些消极的想法,生活也会变的。
学会生活是一辈子的功课。热爱生活,从平常生活里发现美和感动;再高一层次,创造出美并带给身边的人美和感动;如果再高级,就要为社会做出美和感动。首先要热爱生活,接受生活的安排,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这就是成功。
学会生活也是“美育”,懂得什么是美,生活才能有趣。这是林清玄文章的内核,他从另一层面给读者以力量,这种从内心生发的力量,不断地追寻着美和感动。
作为林清玄经典观点的集合,本书文字上的美感是其特点之一。这也是林清玄的文字在台湾被频繁当作语文教材的原因之一。《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心田上的百合花开》《鞋匠的儿子》等篇目,成为很多人的文学启蒙。文字上的美感,来自于作家的自我追求,他坦言写作时会念一遍,这样在语感上更有节奏和韵律。
林清玄很多语录在网络上流行,短小隽永的文字蕴含深刻的道理,这来自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在佛学上的深入学习。很多观点以及感悟与佛教禅学故事有很深的关联,因为有了厚重的根基,整个系统显得举重若轻。
这种具有文字美感以及生活智慧的作品应该流传得更广,这也是“美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