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25日 星期五
6
国际

“多维视域下的中英人文交流”研讨会在沪召开

“脱欧”后,中英人文交流何去何从


    ■本报记者吴雨伦

    随着英国正式开启“脱欧”进程,中英关系又处于黄金时代,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加强中英人文交流成为一大话题。日前,“多维视域下的中英人文交流”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与会学者认为,目前中英关系在外交领域仍处于黄金时代,英国近年来也加强了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合作。英国外交政策考量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软实力、政治。

    中英在软实力方面的交流最能有所作为。英国软实力在于创新,其科技创新一直走在世界前沿,智慧城市发展也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冠杰认为,“脱欧”后英国将继续推行国家形象品牌,进一步加强软实力建设。未来英国的软实力优势将在摆脱“脱欧”负面影响后集中体现。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陈琦认为,中英人文交流过程中,首先要弄清两国对于人文的定义的差异。中国偏文化属性,英国则偏商业属性。我们必须清楚意识到中英人文交流的目的。如果要维护自身良好国际形象,那么我们必须意识到交流程度不同,所留下的中国文化印象也不尽相同。陈琦指出,英国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建议中方应深入观察英国社会内部不同的文化群体,并思考如何与之进行交流。来自不同英国文化阶层和文化地域的群体,其文化心理存在差异。应当避免将英国社会文化平均化,当成均质单一体。

    目前,教育领域已发展成为中英人文交流的重中之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周小舟副教授认为“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中英人文交流中的教育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基础教育合作方面,英方与中方相比投入不足,且多停留在语言培训层面,缺乏其他学科的发展。其次英国“脱欧”后教育产业领域面临着一定的危机。但英国教育方面仍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比如英国基础教育理念深入融合人文精神,强调个体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发展,使每个人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和谐良好地生存和自我发展,找寻生命意义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贡献。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办。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