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钱蓓
■养老作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重点领域,将回应如何“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问题
今年一开年,民政部就下发通知明确,各级民政部门不再受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申请,今后申办养老机构只需依法登记和备案,主管部门要做的是加强养老机构事中事后监管。
而根据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是国家期望重点提振的消费领域之一。
从准入管理到过程管理,这个变化对从业者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养老消费市场是时候起来了吗?1月15日到18日,在由上海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指导,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上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养老服务运营管理高级研修班”上,上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殷志刚被频频问及这些问题。
过程管理并不意味着监管放松
“我认为中国的养老服务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传统养老属于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的范围;第二阶段,也就是目前阶段,养老服务属于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阶段,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格局;接下来要谋划第三阶段,也就是养老作为社会福利和社会消费的阶段。”殷志刚说,第三阶段很快就要到来,它不仅将给从业者带来积极预期,更将提升老年人的“美好生活”水平——而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是会直接影响到年轻人对未来的预期的。
国家和各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决心,在过去几年已被反复重申。而此番降低申办养老机构门槛的动作,则被业界视作深化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实质性举措。
“取消许可之后,入门管理的要求放低了。文件还特别提到,各级民政部门不得再实施许可或者以其他名目变相审批。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放松了,只是由入门管理变为过程管理,全过程的管理肯定是严格的。”殷志刚认为,政府的过程管理、养老机构的自我监管和媒体公众的社会监督,将在今后共同构建出新的管理体制。
养老是重点提振的消费领域
专家对养老作为“社会消费”的预判,与近期另一重要文件的论述吻合。去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成为期望提振的七大类消费之一,这是养老消费首次在如此高规格文件中得到系统论述。
《意见》提出,要健全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意见》明确要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一站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完善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补贴方式方法,由 “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
在有关“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一节,文件表示,要在旅游、中医药、养老、家政、餐饮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动建设相关行业服务标准。
养老服务市场的体系架构、准入管理、存量改革方向在文件中都已涉及。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是为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养老作为被点名的“重点领域”,自然也要回应如何“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问题。
消费驱动才能最终改变行业
“养老消费”的提出,发生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从宏观经济面来看,是国家鼓励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举措。而从中国养老行业的自身发展逻辑来看,对养老消费的鼓励和培育本身也到了提上日程的时候——当然,这个行业的开放、扩容、升级永远要建立在有效保障基本养老和健康服务的前提下。
“要说基本养老服务,我认为上海做得非常好,全国领先。要说养老产业,上海的发展总体是理性有序的。”殷志刚表示,接下来要思考如何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去释放社会活力,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
多年来,养老行业普遍面临几个老生常谈的“无解难题”,比如“没人”,缺管理人才、缺护理员、缺医护人员,参加本次高级研修班的养老院管理人员都一再谈到招工烦恼。殷志刚却觉得,这个行业的人才供给正在并且已经改善,这种改善恰恰正是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社会的消费预期所引导的。
“上海的养老行业创业者、管理者呈现三个‘密集’,年轻密集型,市面上‘90后’‘95后’养老院院长也有不少;知识密集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正在增加;‘海归’密集型,管理层的海归尤其多。”他介绍,沪上养老护理员的平均收入比几年前已有明显提升,业务出色又勤劳肯干的一线养老护理员,每月收入可达万元左右,薪资待遇的提升会让更多人愿意加入这一行。
殷志刚说:“不要指望一下子解决用人困境,也不要指望一夜间提高从业者薪资待遇。政府在创造各类条件鼓励行业发展,也出台了很多职业补贴、培训补贴政策,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消费市场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