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婷
记者昨天从上海博物馆获悉,正在该馆热展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即将进行大规模换展。其中,展陈了一个多月的惠崇《江南春图》卷、倪瓒《六君子图》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等将于今天撤下,接替其展出的是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董其昌《仿赵孟頫秋山图轴》等32件(套)书画精品。
这是内地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汇聚了海内外16家重量级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透露,新亮相的这批展品,主要向人们呈现董其昌书画理论、创作实践的师承脉络与艺术渊源。
推崇董源,特为书斋起名“四源堂”
在中国书画史上,董其昌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人物。他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其后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之下而成就。诚如挚友陈继儒所评:“狮子一法乳,散为诸名家。”而董其昌画学思想的核心理论就是“南北宗论”——以禅喻画,将古代山水画分为“南宗”和“北宗”。
五代时期的画家董源是董其昌“南北宗论”中的大师,也是这一脉络中实际可追溯的对象。他的作品多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幽旷平和,率真高古,对董其昌画风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据史料记载,董其昌对董源十分推崇,前后曾收得董源的画作四件,并为此特意给自己的书斋题名为“四源堂”。
目前全球存世的董源绘画屈指可数。即将亮相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是董源的标准风格,引首有董其昌大字行书“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此卷山峦清润,林木秀密,渔翁游客出没其中,技法上以披麻皴为主,多用苔点,色彩淡雅,为典型的江南山水。
而一件曾被董其昌看走眼的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反映了他对王维墨迹的喜爱。董其昌在题跋中称此卷行笔布置是王维本色风格,以为可能是赵佶借以托名。王维是董其昌眼中的南宗始祖,因受米芾《画史》的影响,董氏常将类似的雪景或“江南画”定为王维作品,并对自己产生了重要影响。
事实上,宋徽宗赵佶书画的真伪问题,历来都是各路名家争议的话题,即使有赵佶款的作品,情况依然十分复杂。谢稚柳曾对这幅《雪江归棹图卷》上蔡京题跋的纪年“大观庚寅季春朔”作了很有逻辑的分析,认为“庚寅为大观四年(1110年),是年赵佶29岁。现亦藏故宫博物院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7岁时经赵佶亲自教授绘就,风貌与《雪江归棹图卷》极其相似,可印证《雪江归棹图卷》为赵佶真迹。这也是赵佶年代最早的存世作品之一,为典型的雪景山水画。整幅作品洗练流畅兼得,高远平远相间,空间设置精巧,山体错落有致,意境清新高雅。图中有清乾隆御笔,两帝在画卷上“相遇”,堪称一绝。
“南北宗论”,并非一概倡南宗贬北宗
“一直以来,我们对董其昌‘南北宗论’的认识过于机械,不仅认为南北宗的划分存在问题,更时常苛责董其昌扬南抑北的绝对性。”凌利中说,董其昌并非一概倡南宗,贬北宗。比如,从这次新展的董其昌《仿赵孟頫秋山图轴》可以看出,董氏虽提倡“南宗画”,“三赵”尤其是赵孟頫对形成其青绿山水风格功不可没。董氏传世作品以水墨画为主,设色画颇为少见。此轴笔墨秀拙高华,设色轻盈典丽,格韵俱超,可谓精工与士气兼备。从书迹、画风上看,应为董氏七十岁后设色山水精品。凌利中介绍,董其昌曾言,赵令穰、赵伯驹、赵孟頫三家合并,虽妍而不甜;董源、米芾、高克恭三家合并,虽纵而有法。两家法门,如鸟双翼。“这启示我们应该更加灵活地看待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即将展出的董其昌《草书放歌行卷》,则证实其草书受怀素影响很深。据史料记载,董其昌49岁开始学怀素,其后临仿无数。大致早先多使中锋,行笔间起伏小,结字全宗怀素,晚则结字于怀素外另参杨凝式、米芾,运笔较早期富变化,仍以中锋为主,但线条更为凝练含蓄。此次亮相的《草书放歌行卷》行笔潇洒婀娜,起转自如,深得怀素凝神而圆转之法度,行气连绵豪放,应为董氏中期55岁至60岁前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