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征南
近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长江(安徽)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等15项任务。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局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实施意见》针对长江(安徽)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突出问题,重点提出“明确保护重点,加强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长吻鮠、刀鲚、‘四大家鱼’等水生生物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实施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提高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等级”,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长江江豚栖息地保护,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切实加强长江江豚种群保护。加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庆市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建设,提高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等级,严格落实保护措施……”记者注意到,在《实施意见》中,江豚的迁地保护再次被提及。
全国范围内的江豚迁地保护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3月27日。当时,农业部联合环保部、中科院和湖北、湖南、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在湖北何王庙首次启动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8头江豚从鄱阳湖迁移至湖北天鹅洲、何王庙保护区。2016年12月18日,农业部发布《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并进入实施阶段。该计划指出,“利用未来宝贵的10年,全方位推进和加强长江及两湖生态环境修复及物种资源恢复,迅速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尽快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是目前挽救该物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去年7月,农业农村部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农业农村部先后在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两湖建立了8处长江江豚就地自然保护区,在长江故道建立了4处保护区,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繁育保护群体,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离体细胞培养和保存等研究工作。目前湖北天鹅洲保护区的迁地种群已从1990年投放的5头增长至接近80头,何王庙及安庆西江两处迁地保护区种群数量也分别达到14头和22头。当前,整个迁地保护的江豚群体数量超过100头,每年有10头左右的幼豚出生,这说明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
在安徽,首次迁地保护出现于2016年11月10日,农业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安庆市长江夹江——西江水域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6头来自长江干流和2头来自湖北天鹅洲水域的江豚,被一同释放至安庆西江水域。
据了解,长江安庆段全长243公里,占安徽省江段总长的3/5,因其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是长江江豚主要的栖息地和索饵场所之一,也是长江干流江豚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2007年,安庆市成立市级江豚自然保护区,覆盖安庆市域长江干流,总面积806平方公里。而西江位于吉阳矶水道,为长江故道,河道全长约9公里,常水位下平均宽度约300米,平均水深约8.7米,最大水深超过20米,为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
去年11月,该保护区曾被生态环境部点名通报“不断瘦身”,致使部分江豚抚育或觅食区域消失,种群有呈碎片化趋势。随后,安庆江豚自然保护区规划论证工作启动。安庆提出将向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申请设立长江江豚安庆省级自然保护区,力争2019年年底前建成,在此基础上申报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