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21日 星期一
4
综合

依托大数据及更多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上海轨交向综合服务交通网络转型

让地铁更聪明可阅读有温度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每天,超过1000万人次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地下穿行。借助于这张密密麻麻且五彩斑斓的轨道交通网络,人们瞬间可以在城市中自如地走、自由地过。这张网络已经与生活密不可分,人们搭乘轨道交通,更像是“搭乘”上了时间。未来,这些飞驰的车厢,将努力变得更聪明、可阅读、有温度,让更多人在短短一程中都能搭乘上情怀。

    记者日前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获悉,今年3月,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无人巡视系统将率先助力轨道交通10号线。此外,依托于大数据及更多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轨道交通将更为数字化、智能化,一方面探索超大规模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管理模式,同时在安全高效、智慧人文、品质品牌上着力,从单一的交通运输功能向综合服务的轨道交通网络转型,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挖掘更多数据背后的价值内核

    去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与商汤科技签署战略合作意向,成立上海轨道交通智慧视觉联合实验室。而“基于AI技术的无人巡视系统”目前已走出实验室,即将于3月进入“实战”阶段。

    申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了两个数据,目前的轨道交通事故中,80%以上源于运营维护不当,而其中又有80%是由人为操作偏差造成。此项新技术的运用,将很好地避免由人为操作不当而带来的隐患。比如,基于图像识别的设施设备互联和在线监测,即车辆维护自动检测。又比如,列车在线监测,在新运营线路列车上设置了1000多个数据监测点,可以实时采集列车运行中的上万条数据,如列车运行过程中轨道的温度等。

    当越来越多有价值的数据汇集到一起,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申通还将建设地铁“数据大脑”,通过建设基础设施、网络运营、企业管理、公共服务、网络安全等五方面的数据库,分析并挖掘出更多数据背后有价值的内核,形成智慧地铁。

    启用新技术实现“自我赋能”

    截至2018年,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长度已达705公里,日均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已突破1250万人次。

    日前,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19新年论坛上,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光耀“剧透”: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20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超过830公里。同时,上海轨道交通将不断启用数字化、人工智能新技术实现“自我赋能”。比如,2010年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10号线、2018年投入运营的浦江线,以及在建的14号、15号、18号线都是全自动无人驾驶。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至运营维护服务的细节之中,比如,运营信息服务系统、花生地铁Wifi服务、Metro大都会二维码过闸、语音购票、智慧服务机器人等。

    “上海地铁正从单一交通运输功能向综合服务的地铁网络转型,未来,它将成为人们出行、居住、工作、消费、娱乐为一体的都市新生态”——比如,提倡TOD建设发展理念,倡导站城一体的地铁上盖开发,建一座车站就是建了一座生活之城;同时,除了与大型交通枢纽衔接外,地铁开始衔接地面公交、共享单车、互联网汽车等。

    透光、透气,透着艺术气息

    或短或长,如何让一程枯燥单调的出行变为一场可阅读、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化之旅——这是未来轨道交通在钢铁外壳下着力探寻的柔软内核。

    据悉,未来,轨道交通将主动呼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建筑装饰艺术、公共文化、人性化服务、增能提效、绿色节能等方面不断提升。

    建筑装饰艺术方面,轨道交通开始打造主题车站、最美车站,包括汉中路站地下蝴蝶魔法森林、迪士尼站、交通大学站以及华鹏路站的“大城小爱”微电影等。

    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把“名人大师”作品引入地铁、组织“地铁音乐角”、开展中外地铁文化交流等。

    在人性化服务上,通过持续增能提效,中心城区所有线路高峰间隔已缩短到3分钟以内、9号线最小间隔为1分55秒,并通过延长运营服务时间、爱心服务等不断提升乘客出行体验。未来,还将开展地铁嘉年华活动,将地铁公益、文化娱乐和商业融为一体,线上线下互动,打造现代时尚的城市欢乐盛会。

    绿色节能方面,目前全网制动动能回收85%以上,车站和列车的相关联动双变频环控系统可节能20%,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兆瓦,未来还将自然阳光引入地铁车站,透光、透气、透着艺术气息。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