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21日 星期一
1
要闻

归途的温情与期待,从一杯热水开始

为保障旅客用水,铁路上海虹桥站的上水工们繁忙穿梭于铁轨之间,在寒风中奔波


虹桥火车站上水组领班曾祥俊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妻子张广丽就在边上给动车注水,夫妻俩已连续多年春节不回家,一同坚守岗位。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开栏的话

    新时代,新梦想。我们始终在路上。

    “新春走基层”是新闻战线的响亮品牌,我们在新闻现场触摸新时代的脉搏,到生产一线见证新的发展动能,深入社区倾听老百姓讲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录各行各业为幸福而奋斗的精气神。从今天起,本报继续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记者将奔赴城区乡间深入采访,历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向您讲述最基层、最一线、最真实的温暖故事。

    ■本报记者  张晓鸣

    回家的火车上,旅客们打上一杯热开水,泡一碗方便面,再平常不过了。不过,你可曾想过,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原来这都是忙碌在车站的上水工们的功劳。立岗接车、插管上水、立岗送车,周而复始,每天重复。这些就是上水工的工作。春去冬来,无问寒暑,标准的程序、麻利的动作,映衬着他们身上那种坚韧和职责。

    “列车3点半进27站台,工作人员准备接车!”昨天下午,铁路上海虹桥站上水组领班曾祥俊抓起对讲机发出指令。巧的是,那一头正好是他妻子张广丽所在小组。

    2019年春运今天就要启幕了,为了让更多人平安顺利回家,曾祥俊、张广丽和工友们一起,往返于铁路轨道中间,为一节节车厢加水,在寒风中执着坚守,与冷水和橡胶管作伴……◆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争分夺秒加水忙

    “每列火车的每一节车厢都要加水后才能出站。上海虹桥站是全国最繁忙的高铁站,我们每天常规40个人要为240趟车加水。”曾祥俊介绍,“下周一春运开始后,每天要增加69趟临客。到最高峰时,还会增加一些红眼班车,工作量更大。”下午3点半,从南京南站开来的G7127列车缓缓进入27号站台。待列车停稳后,张广丽小组迅速忙碌起来,一人插管、一人拔管、一人做防护,并检查摄像。

    “每个上水器有两根水管,分别负责两节车厢,每根水管都要从上水器里拖出来,跑十多米。”张广丽带着手套,顶着车厢空调排出的冷风,拖起水管一路小跑,插管、开水阀,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几分钟之后,她已给八节车厢全都插上水管,工友则在后面关闭上满水的水管阀门,拔下管子收进上水器里。过了一会儿,张广丽的对讲机又响了。三个人赶紧转到另外一个站台,继续配合默契地进行上水作业。她说,每一个动作都必须规范,只有规范才能保障高效和安全。

    一年四季都辛劳

    给列车加水当然是辛苦的体力活。

    “走路石头扎,四季湿鞋袜,夏季热浪蒸,冬季寒风刮。”这是一首形容上水工工作的打油诗,也是其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按照每个小组一天至少负责18趟列车计算,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来回就是1公里,上海虹桥站的上水工们每人每天至少要走18公里的距离。春运期间,为了让列车“喝饱水”,上水工忙的时候,自己几个小时倒喝不上一口水。

    夏天,烈日下的铁轨温度之高,如蒸桑拿;冬天,寒风瑟瑟,冷如刀割。有时候为了赶时间,上水工正好在两列列车间工作,列车空调同时对外排风,就必须忍受“穿堂风”的“折磨”。不过,曾祥俊说,冷风并不可怕,最怕拔水管时,水溅到身上,往往等到你察觉,衣服、裤脚上的水也结成了冰,像穿了铠甲似的。“刚开始干这行、不熟练的人,水很容易溅一身的,冬天就麻烦了。”

    年年春节不回家

    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个上水工提出要回家过年的。

    “春节列车多了,我们的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少谁都不行。”曾祥俊笑着说,“我是领班,更要带头。让旅客喝上干净的热开水,就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义务。”从2010年上海虹桥站投用开始,曾祥俊、张广丽夫妇俩每年春节都是在上海度过的。每天早上4点,两口子准时起床,骑电瓶车从闵行家中出门,5点半点名开会,6点上班。11点以后他们要连轴转上水,没有时间吃饭,需在10点半以前吃完午饭,到晚上6点下班后才能吃晚饭。上班时间,两口子也只能在吃饭时说说“悄悄话”。

    有时候,看到旅客拎着大包小包回家,张广丽触景生情也会想家。这时,曾祥俊连忙打趣安慰她:“我们老家都在安徽,是春运热门方向。节后调休,不是正好错峰出行嘛。”好在他们的儿子已经在上海工作了,一家三口一起留在这里过年,同样热闹圆满。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