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17日 星期四
4
教科卫;专题

“校企行政”协同创新,打造应用型高校科研特色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跨界”本质,以及“主体多元”的职业教育特征,以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趋势为指引,坚持“科研育人”宗旨,走“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应用型科研之路。学校科研工作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沿问题,明确服务广大师生、服务行业企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三服务”主线,通过搭建“柔版印刷绿色制版与标准化”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现代印刷媒体技术”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上海版专科协”)、协同创新科技团队“3+1+1”的特色科技平台,共享高校、企业、行业和政府部门“校企行政”优质资源,营建了学校浓郁的科研氛围;同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以学校CRP科研管理系统优化管理流程。学校科技工作水平迅速提升,为学校新一轮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聚焦行业前沿共性技术,深入推进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内涵建设

    重要的科研载体平台,对于高职院校开展高质量研究,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2016年12月,学校与富林特(油墨)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联合申报的“柔版印刷绿色制版与标准化实验室”,获准立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作为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有力举措,学校与富林特集团(FlintGroup)共建了“富林特亚太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引进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性版印刷分会入驻学校,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局面,为实验室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创造了优良条件。共建单位近两年共向重点实验室投入建设资金1700余万元。

    实验室建立了利于资源集聚和科技研发的领导组织架构。学校校长担任实验室主任,共建单位负责人及学校分管副校长担任实验室副主任,同时引进专职的实验室执行副主任,有效地统筹了校内外的建设资源。实验室成立学术委员会,委员为来自企业、行业协会的知名专家及本校教授,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专门讨论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与学术事务。实验室同时确立了“柔版印刷质量控制研究所”、“柔版新材料应用研究所”、“柔版制版标准化研究所”及“技术转移中心”“三所一中心”的组织架构,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研究人员队伍。

    瞄准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成为实验室的重要发展战略。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开展“高清柔印”、“水洗柔版”、“绿色光聚合型油墨”、“柔印废渣”等领域研究,讨论行业关键、前沿与共性技术解决方案。两年来,申报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委、行业企业等项目近40项,成员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或授权各类专利近30项;主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12项;面向全国企业、行业协会和高校设立招标课题20项。

    多元协同是学校实验室的“基因”,更是实验室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实验室与上海界龙、紫江印务、厦门合兴包装等1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行业协会与《中国卫星式柔印》杂志,牵头撰写《柔性版印刷行业发展报告》;联合美国国际数码企业联盟、工信部NACG、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以及相关行业协会,主办“印刷质量及色彩控制—G7高峰会”、“绿色印刷环保标准解读及水墨废渣处理方案项目”研讨会、“精益智慧大包装高峰论坛”、“柔性版印刷制版过程控制要求及检验方法”标准制定等重要行业会议;实验室成员受邀在“十二届柔印年会”、“第四届包装技术国际会议”、“第五届军品防护与包装发展论坛”等重要会议上多次做学术报告或交流发言。

    在学校与共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2017年度优秀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荣誉称号;2018年7月,学校校长陈斌教授受邀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经验交流会”上作重点发言。

    二、创新“校企行政”协同科研机制,建设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智库平台及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为积极应对出版、传媒及文化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校于2013年3月成立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研究院由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建,定位为上海市级的出版传媒专业研究机构。研究院通过承接政府研究课题及委托项目,开展行业现状、发展趋势研究以及发展战略咨询,为政府和业界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研究院坚持“协同、创新、开放、卓越”建设理念,致力于打造成我国出版传媒产业战略发展咨询中心、新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心,国内一流的专业性出版传媒研究机构和新型智库。研究院实施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双院长制”,建设了一支包括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著名学者在内的50余名专兼职人员队伍,其中包括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以及上海文创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等。

    聚焦资源,有的放矢,成为研究院参与重大项目研究的“法宝”。研究院承接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出版传媒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文化创意类大学生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大学生社会化内容生产创筹平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上海市属地方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研究”,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出版传媒技术技能型院校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等科技项目30余项,总经费1100余万元。其中,“大学生社会化内容生产创筹平台”成为学校师生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科技服务的重要平台,推动学校科研与教学育人的有机融合。

    搭建“校企行政”交流合作平台,是研究院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协同中国知网、《出版与印刷》杂志、学校各系部举办“学术出版转型发展研讨会”、“‘后阅读时代’出版技术与人才培养研讨会”、“知识服务与出版创新专题研讨会”等各类行业重要会议、论坛30余场。成立五年来,共面向全国设立招标课题34项,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承接,在行业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同时,研究院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沪江网、上海教育报刊社等10余家行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还联合上海高职高专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印刷述”展,吸引1000余人前往参观学习。“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业内相关人士交流的重要平台。

    得力于在出版、传媒与文化领域的持续深耕,研究院的学术影响力日益提升。以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署名发表学术文章90余篇;出版《网络危机舆情演化仿真与沟通问题研究》《图书在线评论对销售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等学术专著5部;5项研究成果入选《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统计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等行业报告;持续定期编写简报《出版传媒前沿动态》和《高职决策参考》,同时发布《童书网络口碑研究报告》。

    走转型升级之路是印刷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学校在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中首家成立“现代印刷媒体技术”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数字媒体交互展示技术”、“印刷电子”等多个领域的主题研究。中心被纳入教育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得到中央财政资金的建设支持。中心通过联合行业杂志社、企业及行业协会举办行业高峰论坛,完成行业专利知识图谱分析报告等举措,积极探索服务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

    三、建立类型多样的协同创新团队与平台,培植学校新的特色研究方向

    为培植新兴科技发展方向,服务师生科研工作,学校成立上海版专科协,同时组建了协同创新科研团队,有效激发广大师生的科研热情和潜力,形成学校应用型科研新的增长点。

    上海版专科协是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中成立的首家科协组织。通过申报立项中国科协、上海市科协科研项目,联合学校各系部举办“课题申报”、“3D打印技术”、“数字出版”、“移动互联网”及“绿色印刷”等主题的学术沙龙、讲座,组织师生参加上海市和杨浦区科协的各类学术活动,搭建了教师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了学校优秀科技人员培养及学生科技素养提升。

    高校科研协同创新,需要校内外多方主体参与,尤其要以校内师资力量为重要基础。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科技工作的校内协同合作,依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共组建23支科技服务团队,通过与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搭建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围绕“文化创意与新媒体技术”、“印刷包装”、“柔版制版新技术”、“高职教育”等领域,重点打造9支校级协同创新科技团队。依托这些团队,近两年举办行业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和讲座40余次,撰写调研报告近20份,承办或参加大学生电影节、城市艺术博览会等行业服务活动,受到业界广泛好评。

    四、发挥学校协同创新科技平台功效,推进学校应用型高校建设水平的提升

    2017年12月,学校召开了以“新时代、新机遇、新战略、新举措”为主题的科技工作大会,2018年以来,学校大力贯彻落实科技工作大会精神,确立“科研育人”目标导向,强化“科技服务”工作宗旨,着力推进“3+1+1”协同创新科技平台建设,应用型科研成效明显,科技工作内涵有力深化。

    学校突破性地立项国家和上海市重大项目。学校独立承担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光全息水印技术应用研究”重大项目,历时五年多,参与人员达到80余人,项目于2016年底顺利通过总局验收。学校还依托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动力”中国高校动漫出版孵化计划项目,成立“上海童书研究中心”、“中欧儿童绘本国际创新艺术工作室”,成为童书与儿童绘本领域研究的靓丽名片。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和教学育人上取得重要成果,于2018年10月获批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成为全国获得该项目的三所高职高专院校之一。学校印艺学社入选首批上海市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氛围日渐提升。

    学校科研经费持续增加,科研成果亮点和特色鲜明。近年来,学校各类科研经费大幅增加,其中2018年纵向项目经费比上年度增长194%,横向项目经费同比增长30%。学校年均科研论著和教材数量稳步增长,在2018年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中,学校排名位居全市应用技能型院校前列,其中师均科研经费、师均论文数、师均著作数都达到平均水平的3倍。学校科研成果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显示,以学校署名发表的南大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三;《中国高校科技》载文数据显示,学校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十。学校推荐上报的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连续8年全部立项;学校还举办了“全国高职院校技术应用服务联盟2018年协同创新科研研讨会”,彰显了学校在国内高职院校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学校利用入选上海市首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唯一高职高专院校的契机,坚持校本研究,探索并实践“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多元参与、校企合作、双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职院校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同时,学校积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与CRP科研管理系统,为教师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有力保障。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高等教育全面迈入新时代,不断深化推进内涵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科研将贯彻国家和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精神,遵循确立的规划发展定位,以学校65年办学历史和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基石,积极贯彻落实“科研育人”和“三个服务”的理念,通过科研推动学校教学、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注重发挥各类科技服务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校企行政”协同的应用型科研模式,形成学校科研的持续创新力,助力学校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迈向更高水平。

    (撰稿:周国明 罗尧成 肖纲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