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
5
评论;视点

电视剧《大江大河》研讨会在沪召开,专家指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在历史上打下烙印、在人民中留下口碑”

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讲好中国故事


《大江大河》的成功得益于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的创作理念、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的创作态度,以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实践。
(上海广播电视台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彦

    上海出品的《大江大河》从中国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的优秀传统出发,走进改革发展的第一线,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以生动的故事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追梦者、奋斗者、奔跑者塑造了精神肖像和行动历史。

    该剧在首轮电视播映的25天内,全程占据55城卫视收视第一,并创下收视率1.419,市场份额4.99%的佳绩。同时,该剧在豆瓣获得8.9分的高分,成为2018年国产剧口碑之王。

    昨天,《大江大河》研讨会在沪召开。专家学者们认为,该剧的成功得益于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的创作理念、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的创作态度,以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实践。这些追求和实践经验对于推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和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的启示和激荡作用。

    有专家指出,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应向该剧主创团队学习,力争创作出一批能够在历史上打下烙印、在人民中留下口碑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承担着新时代的重大使命任务,文艺创作者更需要有改革开放的精神、富于创造的精神,力争以“上海出品”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进一步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以昂扬向上的主基调、充沛的正能量,唱响时代最强音

    《大江大河》能打通观众年龄层,“精神力量”是关键词。专家认为,正是该剧贯穿始终的昂扬向上的主基调、充沛的正能量,唱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最强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该剧为伟大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作出了一个准确、艺术、人性化的注脚,写出了40年前那一代人的精神深度和他们散发出来的精神光芒。“我们都是40年中的奔跑者、奋斗者,是不懈的追梦者。奋斗的精神,追梦的精神,奔跑的精神是各个时代永远需要的,所以这部剧从根本上写出了当下及未来、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都需要的精神力量。”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尹鸿说,该剧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在剧中,40年来的许多大事小事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对当时人们思想的解放。正因为剧作深入到了精神层面,“一部主旋律作品既能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为主流市场接受”,以良好的传播力达成了献礼使命。◆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黄昌勇注意到了视频网站上的弹幕。他认为,年轻人由衷喜爱这部作品,“因为它紧贴时代发展脉搏,展现时代中一些人物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高扬的梦想和担当。”

    这些观点都印证了制片人侯鸿亮的感言:“主旋律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是我们时代文艺作品里最强的一部分。一部主旋律作品的社会效益是良性的,它的整个经济效益是良性的,那么它一定能让更多创作团队、更多内容公司投入这类创作。”

    讲好中国故事,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专家认为,该剧牢牢抓住了人心、打动了人心,关键在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正讲好了故事,做到了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文艺评论家郦国义用两句诗词形容该剧带给他的深切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前者反映了改革大潮中人物的命运,后者刻画了人物的心灵世界并映入现在观众的情怀。他提出,文艺创作者应该向《大江大河》的团队学习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创作道路的信仰、追寻和开拓;也需要学习这支团队所具备的可贵胸怀。“他们的创作理念是要记录时代,更要照亮人心,就是要为中华民族在百年来重要历史转折期的百姓生活做一次光影记录,通过普通人的命运折射时代巨变,通过每个环节的精耕细作去还原时代质感。以作品为历史变迁留下‘镜鉴和缩影’的情怀、使命、责任感,尤其让人敬佩。”

    上海大学副教授、博导齐伟认为,今天电视剧创作面对的,是普通观众、特别是00后一代的青年观众文化经验日益丰富,影视文化产品日益多元。《大江大河》之所以做成了“爆款”,把“改革开放”这一概念内化为观众的感动,在于主创能将历史事件进行遴选编排后以三副时代先行者的面孔呈现出来,从而为宏大主题提供了丰满的故事和支撑。

    新盟集团董事长尉文渊和原陆家嘴集团总经理王安德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建设者。他们不约而同为剧集牵动眼球,因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作为普通观众,他们能从剧中感受到:“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改革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改革开放滚滚向前的基本力量,《大江大河》抓牢了这一点。”

    聚焦三种重大题材,聚焦上海题材,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回望2018年,知名影评人李星文对于影视界的“上海现象”印象深刻:“在改革开放40年的献礼作品中,上海制作呈现出纷繁的态势:央视一套播出《大浦东》,东方和北京两大卫视播了《大江大河》,浙江和安徽卫视播了《外滩钟声》,还有一部院线电影《春天的马拉松》,这些都是由上海制片机构出品和制作的。”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小钧称,他在观看《大江大河》时总会想到四年前同样由上海出品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他认为,两部电视剧的成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助了文学的力量,都以一种文化自信的态度在创作,并且都起到了引领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赵宜着重提到了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与优秀作品传播力影响力的问题。对于2018年底至今在影视界形成的“上海现象”,他的直观感受也道出了与会者的心声:“我们打开电视、朋友圈,看到的都是上海题材、现实主义、精品创作,这表明现实题材创作网络已经形成。不同作品以成系列的连贯叙事,对上海这座城市进行不断的追问,而追问的过程,也是创作者不断展示上海的过程。由此,‘上海文化’品牌再一次被擦亮。”

    导演孔笙在会上透露,  《大江大河》第二部正在打磨剧本,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开机,争取明年交出完整作品。

    站在新起点上展望: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之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改革开放再出发,面向未来,专家提出,上海文艺界应聚焦三种重大题材: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重大现实题材;同时要聚焦上海题材,包括上海的新老传奇。我们已经走过的改革开放道路,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以及上海怎样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新的实践和新的创造——这些都应成为上海推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和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