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笑添
很难想象,一场无谓胜负的表演赛,竟同时汇聚了以下画面:频繁的倒地争球,贯穿全场的扩大防守,以及最后一分钟内双方教练针锋相对般呼叫的五次暂停。若要在这个娱乐化元素多到有些泛滥的CBA全明星周末,挑出某项赛事去诠释这些运动,或是吸引那些原本对篮球并不感冒的受众,昨夜的星锐赛或是最佳答案。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从赛制到规则向NBA模板看齐的CBA联赛,在将舶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尝试——在这个就连NBA全明星赛都已沦为鸡肋的年代,中国篮协竟然通过一场大学生球员与职业联赛新人的对抗,找回了商业表演赛中最稀缺最珍贵的品质——“较真”。
只不过,关于这场赛事的对阵双方,篮协的定义似乎还有些不够严谨——南北方星锐队全部成员确为职业联赛新人,但在南北方大学生联队中,也有广东男篮中锋万圣伟等从象牙塔中走向职业舞台的球员。更准确的说法,这更像是两大“派系”间的对抗,一边经由传统青训体系培养、一心向往职业赛场,另一边则是接受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巧合”的是,这两大人群恰恰也是CBA选秀的主体。与星锐赛类似,选秀的流程同样有着借鉴NBA的痕迹,在国内落地后被篮协着重推广,其间衍生出了更多本地特色。
从球迷或是媒介的角度而言,无论CBA星锐或是学生球员,从来都不是中国篮球的主角。尤其是在体育圈泛娱乐化的当下,当郭艾伦或是王哲林在社交媒体上的“耍宝”都能被广泛报道时,还未戴上明星光环的新人们只是舞台上的龙套。但正是这样一群边缘人之间的对抗,缔造了全明星周末期间最热门的话题——校园篮球的佼佼者们能否与传统青训体系培养的球员对抗?
多数时候,表演赛的结果很难为外界牢记。而这场星锐赛也许将成为例外。看似偶然的结果背后,藏着太多值得外界解读的意义。在以90比88爆冷战胜CBA星锐们后,每一位走入混采区的大学生球员都被问及了同一个问题,“现在,你还觉得自己离职业球员很远吗?”对此,每一位受访者的反应都是先稍显迟疑,随即谦虚地点点头。同时体验过职业与校园体系的万圣伟并不例外,但这位通过CBA选秀进入职业赛场的球员赛后提出了些许不同的看法,他并不认为所谓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大学生球员打过的正式比赛远比青训培养的球员多,球商往往更高。”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字,“差异化”,而正是差异化制造了需求。
公平地说,星锐赛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一场激烈的表演赛而已,过度解读偶然的结果既无意义,也无必要。真正重要的是,从过程的观感而言,人们已足以确信,这是一场在同一层级的对抗。这多少有些推翻了过去的固有认知。天赋过人的球员早就被青训体系挑走,球员在传统竞训模式下用于训练的时间数倍于学生球员,这些都曾是外界看轻大学生球员的理由。在多位大学生球员高顺位中选却根本无法赢得任何上场机会的情况下,就连CBA选秀也一度被视作青年队球员改换下家的过场。
然而从郭凯到万圣伟,随着越来越多从象牙塔走出的球员在职业联赛站稳脚跟,曾经只是职业篮球边缘人甚至看客的大学生球员们,或许终有一天将在更大舞台成为主角。这并不意味着校园篮球有着挑战甚至颠覆传统青训体系的能力,但对于中国篮球而言,更多元的选材渠道也就代表着更广阔的未来。 (本报青岛1月1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