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DS3
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

精读很重要

——肖复兴先生谈读书


    ■石焘

    肖复兴先生是“老北京”,听他谈北京的美食、北京的建筑、北京的语言,都别有趣味。但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是他对读书的见解。

    肖复兴已出版近百部著作,可关于读书,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却让人吃惊不小,他说:“其实我读书并不多,关键在于怎么读。”后来细细琢磨,肖先生此言并非谦辞。我多次去先生家拜访,每次都欣赏他的藏书。先生的藏书不多,放在不满一面墙壁的书柜里,几年来始终没有增加。一次先生还对我说:“我这里有一些书需要处理,你看看是否有你能用到的?”我挑书时,先生又说:“现在各方面来的书太多,很多都用不到。作为老师和家长,如何挑选书让孩子读,很需要眼光。如何读书,就更需要智慧和方法了。”

    听先生如此说,我的兴致来了,很想听听他自己是如何读书的。以后的几次见面,我都会找机会询问先生的读书方法。

    先生很重视精细化的阅读,他认为只有花功夫精读和细读,才能提升读和写的能力。如何精读和细读?先生曾说过几种读书方法。

    阅读需要积累,摘抄是很重要的积累方法。先生年轻时就曾摘抄过几个本子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胡萝卜须》等书的精彩片段。摘抄过程就是浸入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的过程。对摘抄的文字,要反复揣摩品读。先生强调,摘抄不是死记硬背,不只是了解作者的只言片语,而是对作者精彩语言反复琢磨消化的过程。如此阅读才是很好的积累。

    先生主张写读后感或书评。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如果只是了解大概内容,没有发现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没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就不是真正的阅读。《我的读书笔记》《读书知味》是先生写的读后感和书评的两本结集,是他谈自己如何读书、如何写读书心得的文字。读后感或书评不宜面面俱到,求全不如求细,文章内容要小一点,细一点,深入一点,最好抓住一两点有心得的地方详谈。

    我曾写先生著《中国节气》的书评,他看了初稿认为内容过于庞杂,建议我重点就书中的“文化密码”和“心灵感触”进行详谈。修改后的书评可读性好了很多,很快就发表了。

    读书还要有一些趣味性的发现。去年夏天拜访先生,谈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先生觉得施蛰存《唐诗百话》写得很好,有很多趣味性的解读。他突然问我:“你说‘桃花潭水深千尺’这句诗为什么是桃花,而不是别的?难道仅仅因为这潭水的名字叫桃花潭吗?应该不是的。”我想了想说:“也许是因为‘桃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美好,而这首诗表达的就是李白和汪伦美好的情谊,桃花与之相呼应吧!”类似的对话,我觉得也是精细化阅读的一种方式,就是抓住一两个关键性的字词,思考其中妙处,其乐无穷。

    还有一次,先生谈到孙犁小说《荷花淀》中“苇眉子”的价值,觉得这个小物件孙犁先生在文中多次提及,应有其独特的意义。后来他专门撰文指出,《荷花淀》中的苇眉子和菱角等小物件,为小说营造氛围、衬托心灵、塑造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让小说有了别致而细腻的韵味。读书时关注细节,不断琢磨和联想,会有“曲径通幽”之感。

    现在中小学校大多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先生认为这是好事,但要注意选择并介绍读书方法。先生坦陈,自己在高中毕业前四大名著都没读完,只是读过其中片段。他说,四大名著确是好书,但如果实在提不起兴趣,也可等到将来再读,读书应该是很个性化的行为,不是每个人在中学阶段都能读四大名著的。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