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澎
一根网线,这一头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知名教师,那一头是云南、贵州、甘肃等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过去,这些学校最基本的课程都开不全,更不用提科学常识、生命教育这类拓展课程了。现在,这些只有三四名学生的乡村教学点,也能和大城市同龄孩子一样上课了。
曾经只有三名学生、三位老师的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城村小学,今年有了62名学生,不少当地家长把在县城读书的孩子转回到了村里。学校老师高淑娟说:“过去孩子们的天地只在这三个学生加三个老师的方寸之间,现在孩子们有了更丰富的课程,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改变这些偏远乡村小学的,是位于上海张江的教育科技企业沪江。这家已有1.86亿用户的“互联网+教育”企业,一边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旗下“CCTalk名师平台”,一边将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对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2015年,沪江发起互联网+教育公益项目(“互+计划”),并通过网络课堂为四川宜宾市白云小学10名学生引入上海优质教育资源。如今,这一模式拓展成了“互+美丽乡村公益课堂”,已覆盖全国5000多所乡村学校,帮助15万名乡村教师和100万名乡村孩子。
“互+计划”还催生出乡村青年教师社会公益支持计划——“青椒计划”。截至目前,近6万名乡村青年教师参加了沪江的这一计划,惠及到更多孩子。就这样,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如同阳光,照进了那些乡村孩子和教师的心灵。
互联网教育照亮乡村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
全国学生人数最少的学校在哪里?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二道小学,只有一名学生。而同镇的前阿拉小学,也只有三名学生。像这样的学校,中国有很多。统计显示,全国100人以下的乡村小学约有十余万所,它们无不是地处偏远乡村,长期以来缺师资、缺课程、缺资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而传统支教、捐赠、公益组织项目扶持等,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江西赣州市宁都县小布镇徐会教学点,只有两名教师带着七名“小布娃娃”,校园生活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单调。2017年,加入“互+计划”后,学校课程表上从早晨的彩虹花晨读到网络素养、阿福童财商,课一下子多了很多。
每天和“小布娃娃们”一起上课的,有5000多所学校,有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县北红希望小学,也有帕米尔高原上的新疆和田托阿热勒小学。去年末,“小布娃娃”刘馨颖给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寄来同学们手绘的新年台历,还附上了自己的感想:“以前,校园墙上挂着中国地图,写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但我从来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现在我才感觉到,世界真的很大。我们有了美术课,有了快乐音乐,学会了好多新歌,我也能在全国那么多小伙伴面前举手发言了。”
“互+计划”曾经发起过“一起寻找最孤独的学校”活动,找到二道小学、前阿拉小学,以及同样只有三名学生的广西梧州市藤县天平镇大岭小学和甘肃定西市鹿马岔教学点……这些原本课都开不出的学校,因为沪江的“互+计划”而得到了彻底改变。深藏在广西梧州大山里的独村教学点,16个孩子也因为这一计划第一次通过网络看到了大山外的世界。
吴虹说,在“互+计划”的课表上,每周共有21门28节课程,一学期下来,就有百位网络名师“走”进了各地的村小课堂。如今,这448节网络公益课程,已累计播放29.8万次,而每一次播放的背后,都关系着一个班级、甚至一所学校孩子的未来。
改变乡村教育,改变的不仅是孩子,更是当地的未来
“互+计划”改变的不仅仅是乡村的孩子,更是乡村的教育理念,甚至是当地的未来。
设立之初,这一计划在一些地区的推广并不顺利。因为公益课表上多是美术、手工、音乐、韵律舞蹈、网络素养、科学、生命教育等课程,唯一能被称为是“文化课”的,只有每天早晨的彩虹花晨读和外教英语。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金沙镇学校,最初只有史风梅老师的班级参加了公益大课堂。校长看了课表后认为,给农村孩子上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没用!他更是直言:“如果成绩上不去,‘互+’就是胡搞。”
一个学期结束,史风梅班上37名学生,在全学区五所学校组织的统考中获得第一名,120分的语文卷,她带教的班级平均分达到111分。而在此前的五校测试中,100分的卷子,她的班级平均分只有57分,排名倒数第一。现在,金沙镇大多数学校都加入了“互+计划”。
同是贫困地区的江西宁都县,去年特地拨款197万元奖励全县参加“互+计划”的160所学校。当地教育局负责人温英俊说,过去校长和老师们累死累活,学校总还是死气沉沉,生源流失日益严重。引入“互+”网络公益课堂后,外地的优秀老师把丰富的课程开到了宁都,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了,也越来越自信,“改变这么大,我们没有理由不推广”。
负责彩虹花公益阅读课的知名语文教师时朝莉说:“‘互+计划’的价值也许更多地会在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以后体现。这些乡村的留守儿童,因为丰富多彩的核心素养课程,因为感受到陌生老师传递给他们的温暖和关爱,因为从小就通过网络和全国各地的同龄人共同学习成长,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自然会对世界微笑。”
为老师赋能,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影响更多的老师
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而互联网又因其开放性成为最能够催生创新的地方。如何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进一步改变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说到底,教育质量最终仍有赖于师资质量的提升。
但在偏远乡村,要留住青年教师不容易。如何为青年教师赋能,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最终影响的,仍是当地的孩子。“互+计划”的实施,也激发了更多有关教育扶贫的新思考。
2017年3月,“互+计划”成员之一、江苏常州市北郊小学校长徐青,倡议并发起“互加教育联盟”,打造学校教育共同体,让所有乡村教师加入沪江的教师社群。随后,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与“互+计划”共同发起了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养计划。在后来诞生的“青椒计划”中,沪江邀请各地优秀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的教授,为乡村青年教师提供培训,一年内就有19个省级行政区71个区县的3.4万名乡村教师报名加入,累计参与人次超过100万。
不仅是青年教师,不少乡村小学校长也加入进来。单单是甘肃金塔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马振升、天仓小学校长张发明、东坝小学校长刘万春、北苑小学校长刘宏德等都加入了“青椒计划”,他们带头学习、提升,有的还成了优秀学员,又推动更多青年教师加入“青椒”群体。
“青椒计划”“互+计划”还共同发起并推动了“小狮子计划”,通过教学比拼,给予优秀青年教师3000元至1万元的奖励。就在今年初,沪江又针对乡村教师推出“N师计划”,即从全国各地报名的老师中挑选一批培训成网络名师,由他们再去影响更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