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06日 星期日
7
科技文摘

《自然》精选 科学热门排行榜


    ■本报见习记者 金婉霞

    英国《自然》杂志对过去一年他们刊登的科学新闻进行了盘点,从编辑部和读者两个角度,评选出了各自认为最受关注的重要科学发现和科研进展——

    编辑部推选破解脉动极光的起源之谜

    科学家一直认为脉动极光是地球磁层电子与一种被称为  “合唱波”的电磁波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找不到相关证据。

    日本科学家在2018年终于取得了突破。他们通过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磁场电子分布测量发现,穿梭于地球磁场的电子受到合唱波的影响而进入地球大气层,两者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脉动极光的明暗现象。敲除衰老细胞后可防止老鼠的神经退行性病变

    科学家们发现,当小鼠的神经元蛋白tau突变为tauP301S时,胶质细胞变得衰老,并引发额颞叶痴呆;反之,衰老的神经胶质影响了神经元调节tau磷酸化和聚集的能力,最终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

    这项研究再次在药理学角度上表明,可通过去除衰老细胞的方式,救助患有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高精度的基因组研究揭示人猿之间的新差异

    大型猿基因组研究通常是以人类基因组图谱作为参考的。不过,猿类与人类的基因组结构并非完全相同,那些不同的区域成为基因盲点。

    科学家们在为黑猩猩和猩猩量身定制了高精度基因组图谱后,发现了17000多种不同于人类的结构差异。比如说,其中有41%的基因属于人类特有的变异基因结构,也许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祖先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或其他细胞抑制了这些基因的活性。反应组合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方法

    环加成反应是科学家们构建药物分子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它的适用范围比较小。

    去年《自然》的一篇科学研究论文报告了一种可以将环加成与碳-碳交叉偶联反应相结合的策略,有了它,科学家们能够模块化、可编程地制备环加成衍生的分子,这将有助于三维分子相关的药物研发。海岸管理决定潮汐流湿地的未来

    由潮汐沼泽和红树林构成的湿地系统对全球沿海地区意义非凡。而这些湿地系统通常仅高出海平面些许,随时面临着被海洋淹没的风险。

    科学家研究认为,良好的管理可以提升潮汐流湿地的效益。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潮汐流湿地会自动往浅水区的内陆迁移,在此过程中,如果人类主动将潮汐流湿地迁移到人口稠密区,湿地可为人类带来60%的增益。科学家制成了一面由单个原子层构成的镜子

    2D材料仅有一层原子,由于其结构具有高透光性,因而在光学或光电系统中的应用不被看好。但研究者们却成功用2D材料钼的双硒化物(MoSe2)制成了一面近乎完美的镜子。如果给镜子加电压,它还可以变得高度透明。

    在光学和光电系统中,这样的镜子可以作为光调节器等。这一发现可能对纳米光子、光电和量子光学等技术产生重大影响。细菌的存留细胞问题被解决

    细菌存留细胞是药物治疗的敌人。面对药物杀手,它们先是“按兵不动”,潜伏在人体中,一旦停止用药就伺机再次出动。

    科学家们针对常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存留细胞展开了攻关,他们分析了可以保护蠕虫免受MRSA感染的分子,并在这些分子中发现了两种类维生素A分子。它们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起到快速杀灭MRSA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合成了一种仅对留存细胞有效而不会杀死人体正常细胞的化合物。

    读者推选

    算法成功设计蛋白

    这是生物与计算机科学再度结合的成功案例。科学家们用一种算法设计出了全新的蛋白质。

    不同于以往由算法设计出的蛋白质,这次的设计完全跳出了自然界已有的蛋白质结构模板,并具备折叠结构和功能。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