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05日 星期六
6
社会观察

还记得你经历过的那些面试吗


    在择业这件事上,“70后”以稳定为目标;“80后”在稳中求变;”90后”追求自我。三代人的择业观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好工作”的认识,那么他们的求职故事是否相似?他们经历的面试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本报记者 周渊 王嘉旖

    “70后”:企业最关心学校专业和个人经历

    杨天一,如今在某国企担任项目经理。

    杨天一1997年毕业于河北某高校。“我们那时求职,最看重的是收入和兴趣。当时我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是报纸刊登的招聘消息,但招聘单位很少谈收入待遇,想了解这些,只能通过各种关系打听。”

    几经曲折,杨天一进了一家国企。他记得,当时并没有很正规的笔试、面试,企业最关心的还是学校专业和个人成长经历。

    几年后,杨天一所在的行业进入转型,他也经历了辗转求职的波折,目前定居上海。“我们这代人的择业观念多以稳定为追求目标,‘铁饭碗’虽然诱人,但收入也是重要考量之一,因此我会谨慎跳槽。”

    在杨天一看来,“70后”的一大标签是踏实,和“80后”“90后”相比,职场上他们的选择很谨慎,开启一份新职业,首先考虑的也是学识能否胜任这个岗位。

    同是”70后”,在上海某高校任教的吴蔚已在象牙塔内扎根了十多年。他的择业故事同样以兴趣和收入为关键词。硕士甫一毕业,吴蔚就进入了行业顶尖的一家公司实习,但出于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最终他放弃优厚的工资待遇回母校继续深造并任教。“毫无疑问,兴趣是排在第一位的。”他说。

    面对收入和兴趣,两位“70后”的选择虽不同,但职场中的他们却拥有同样的踏实、坚持和敬业。

    “80后”:流行无领导小组面试、“彩虹面”

    “80后”求职的时代,网络渠道全面打开,与此同时,许多专业面试形式迭出,考验个人能力的时代来临了。

    出生于1988年的何爽,本科就读于二线城市某高校,初入职场并不顺意,于是又考入北京一所知名高校深造。再投身职场时,他的规划已十分明确:留京。如今,他已如愿以偿找到了心仪的单位。

    聊起几次面试经历,何爽笑言自己把”80后”和”90后”的面试门路都摸清了。“本科毕业那会儿刚开始流行无领导小组面试,硕士毕业时,我接连面试了两家大型央企,发现流程特别长,六七轮是常事,后来才知道这叫‘彩虹面’。”

    无领导小组面试让不少“80后”记忆犹新。在模拟场景中,几位求职者需要共同应对危机、处理紧急事件,并作集体汇报。考官们并不介入讨论,而是通过求职者的发言、动作甚至微表情来判断个性,最后的胜出者可能是引导讨论的“领导者”,也可能是一旁默默无闻的记录员,根据企业不同需求,考察重点也各有不同。

    “彩虹面”是指面试轮次共有七轮。这种多轮面试全方位考察求职者,以遴选出最匹配的人才。何爽回忆他参与的“彩虹面”过程,第一轮是在线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而后是一轮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接着是笔试,再是自我展示、压力面等形式的面试。“终面”分为两轮,既有模拟交易,也有即兴演讲,环节安排紧凑,求职者“压力山大”。何爽说:“更明显感觉到,学历只是敲门砖,个人能力才是考察重点。另外,心理素质也很重要,比如抗压能力直接就能表现出来。”

    “70后”追逐的“铁饭碗”在80后中也并不那么深入人心,何爽的同龄人中,只有少数人坚持着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主要是上升空间有限,80后大都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辛苦一点无所谓。”何爽计划明年结婚,最近他手头已有不少猎头的邀请,“有更好的机会,一定会考虑”。

    “90后”:“海投”的心态,眼缘的抉择

    有人说,在“个性”“叛逆”等种种标签之下,“90后”追求“与灵魂相契合”的工作,“一言不合就辞职”的故事屡见不鲜。对他们而言,这一切只源于一个“小目标”——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某著名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李桐在进入自己所学的传媒业工作前,已向房地产、金融、汽车等行业投出了数十份简历,这被称为“海投”。在他们看来,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不然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潜力?”对他们而言,压力面、无领导小组面试、“彩虹面”等面试形式也已驾轻就熟。

    招聘季来临前,许多人已握有多份录用通知。“这些录用通知就像‘定心丸’,有保底作用。有人直接牵手心仪的单位,有人想通过秋招试试更多可能性,我是第二种。”李桐坦言。

    当媒体行业大规模招聘在秋招时接踵而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桐再次投出了数十份简历。随着大大小小的笔试、面试和实习,这次李桐发现,她对职业的期待和向往能在“老本行”里找到。“最后,我还是留在了学习了7年的专业,求职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找工作有时也是寻找一种眼缘。”李桐说。

    李桐口中的眼缘,也是职业文化、公司文化与个人气质的匹配度问题。李桐的一位大学同学毕业两年后辞去金融行业高薪工作,重回媒体行业,旁人觉得“看不懂”,她却依旧为了这份眼缘义无反顾。

    这也是不少“90后”的职场画像:他们勇于尝试,也会为了自由感等自我感受,放弃高薪、职位等外在条件。

    (文中杨天一、吴蔚、何爽、李桐均为化名)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