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01月01日 星期二
11
红色文化;记忆

黄浦江畔的红色火种


    本报记者 邢晓芳

    中国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的1919至1920年间,一批有志青年,在中华民族探索真理的历史上,记录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从上海起航,踏上追寻真理的漫漫旅程,上海也成为了筑梦者起程的港湾。

    随着上海市滨江建设与开放,黄浦江畔的近代工业文明和红色文化遗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引大批学者的目光。这其中又以曾是勤工俭学学生离沪赴法主要出发地的黄浦码头  (现秦皇岛路32号东码头园区)最为引人瞩目。最新研究与发掘资料显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李富春、聂荣臻、蔡和森、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向警予、蔡畅、李维汉等人参与的赴法勤工俭学学生运动就发生在这里。其中,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蔡畅、邓小平均是从黄浦码头出发,踏上赴法勤工俭学、寻求真理的征程。因此,研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成为发掘、研究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现有资料统计显示,1918年黄浦江沿岸共有22个轮船客运码头,其中有六个码头设远洋航线。1919年至1920年间,共有20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从黄浦江畔乘船出发。

    近一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挖掘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杨浦区在杨浦大桥以西至秦皇岛路的滨江大道,按照“历史感、智慧型、生活化和生态性”总体理念,布点建设了四个党建驿站。其中,在秦皇岛路轮渡站二楼设“杨浦党建驿站”,重点展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内容和历史资料。

    著名历史学家熊月之认为,杨浦区党史学者在发掘、研究红色文化方面足可称道之处,在于他们以科学研究的精神,一丝不苟,将此项工作作为严谨的学术研究来展开。查档案,翻报纸,比对地图,严密考订,理清楚每一艘船出发的码头、所载人员的身份、出发的时间等。当时黄浦江各段码头,分属不同国家、不同的轮船公司,要一一理清,已非易事,而要考订清楚每班航船的具体信息,更需要极为过细的功夫。

    “套用桐城派文人论文三要素的说法,好的历史研究成果,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俱佳才行。三者当中,考据是立论基础,没有严密的考据,没有可信的资料,则义理阐释、词章渲染都难收好的效果。”熊月之说,“上海党史研究的学者,不光在研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方面,在考订、研究其他红色文化资源时,也每每具有这种精神,因此成就斐然。”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