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岭
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从哪里来?
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随处可见的文化设施。当它们深入城市肌理,甚至和市民只有一条马路的距离,文化成果就变得触手可及。
改革开放以来,如果说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上海是依靠填补空白、拾遗补缺来满足市民迫切的、最基础的文化需求,那么新一轮上海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则重内涵、重品质、重功能、重社会效益,往相对均衡的整体布局继续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上海全面布局、持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沿浦江两岸形成东西两翼,为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打开了物理新空间,提升了城市的人文温度。
【东进】
浦东是创新的热土,也是文化的热土
“东进”,是近年来上海文化设施的一个关键词。曾经有业内人士感叹:浦东有1400多平方公里、500多万人口,如果浦东的文化设施没有跟上来,那么上海只能称得上“半个国际文化大都市”。2015年,在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之际,“文化东进”序幕拉开,目标很清晰:这里不仅是创新的热土,也应是文化的热土。
2017年,新建、在建、完工的市区两级重要文化设施中,有超过十项选址浦东,按照地区和功能分别分布在浦江沿线、花木、北蔡和临港新城,着力破解这里一度存在的文化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瓶颈。其中,包含了上海大歌剧院在内的世博文化公园、落子小陆家嘴最后一块一线江景位的浦东美术馆、以及由原先的采石场、堆沙场、老船厂、小工厂转换而来的“船厂1862”老厂房剧院、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展馆等,被定位为浦东滨江岸线沿线的重要文化空间;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建成之后,将与周边的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一起,形成一处文化集聚区;浦东青少年文化中心、浦东群众艺术馆、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建成之后,将成为浦东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的上海天文馆、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则将丰富滴水湖景区的文化内涵。
2018年4月,浦城路上的陆家嘴融书房开门,仅之后的四个月里就接待近6000人参与各类读书分享活动,和同样在去年开张的浦东图书馆学习书房、张江科学城书房、临港大隐湖畔书局等一起,组成了新型文化体验空间。
【西拓】
一批全新文化设施点亮版图
而在与浦东隔江相望的浦西,五年来,一批对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全新设施点亮了文化版图,更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经过科学细致的论证、选址、设计和建造,2014年9月,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在复兴中路正式启用,有着135年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有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厅。音乐厅由日本建筑声学专家丰田泰久和设计师矶崎新协力打造,具有世界一流音乐厅的声音效果。音乐厅的启用,使得上交有条件将过去每年160场的演出数量提高到300场,从而得以在音乐普及上做更多探索,把更加多元的音乐作品介绍给观众,拓宽观众的视野。
同样是在2014年,龙美术馆西岸馆和余德耀美术馆在龙腾大道建成开放,拉开了徐汇滨江集聚艺术展示空间的大幕。此后短短几年间,沿着龙腾大道,由点及面,一个艺术群落逐渐形成。这些充满生气的艺术场馆,托举起了近年来上海多个一流甚至现象级的艺术展览,比如瑞士现代雕塑大师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中国首个大型回顾展、丹麦视觉装置艺术大师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中国首展“无相万象”、美国潮流艺术教父KAWS的亚洲首次大型个展“始于终点”、英国知名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中国首个重要展览“静止中移动”、玛格南图片社两位摄影大师布鲁诺·巴贝和伊恩·贝瑞的展览等。
2016年,位于虹桥地区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对外开放运营。8.35万平方米的空间成为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及附属舞蹈学校的家,不仅缩短了排练和演出、毕业和上台的距离,更缩短了百姓和舞蹈艺术的距离。中心包括一个1080席的大剧场和一个298座的实验剧场,仅在三个多月的试营业期间,上演的15部剧目、40余场售票演出,就吸引了3.5万余人次观众。
2018年,随着首届进博会的开幕,被亲切地称为“四叶草”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在全世界面前惊艳亮相。实际上,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单体和会展综合体在2014年已经启用;未来,上海虹桥机场附近这只巨大的蝴蝶将成为上海最重要的会展场所之一。
【激活】
老场馆融入文化发展新蓝图
新场馆不断涌现的同时,那些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老场馆也被渐次激活,融入了新时代上海文化发展的新蓝图。
2015年底,位于南京西路黄陂北路路口的原上海美术馆被选定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址。经过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之后,该馆于2017年11月1日试运行,以两座遗址博物馆(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和两个历史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四馆合一的崭新形象亮相,全面展现上海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于2018年正式全新开放。
2018年,承载着百年“戏码头”历史,凭借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内每平方公里14个的剧场密度,“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重新亮相。这是一个“老中青”齐聚的演艺大家庭,其中88岁的中国大戏院曾经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汇聚马连良、盖叫天、梅兰芳等南北名伶,如今已转型升级为世界名团名剧的中国首演地;经过修缮的逸夫舞台侧重传统老戏演出,继续为老戏迷服务;修缮后的长江剧场是提供给新编导、新创意的小戏舞台,具实验性和先锋性。
新与旧交融,历史与未来相逢。当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逐渐形成,上海,是一座幸福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