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4
专题

学校发展定格在健康的目标基准上 学生成长定位在正道的方向基轨上

进华:开出优质民办教育的“成长专列”


    地理位置如此巧合,似乎也应验了什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坐落普陀区万里小区的富平路上,毗邻的交通路旁,正是上海火车站的一段路轨,从这里,每天飞驰一趟趟列车,将旅客安全地送达目的地。

    如果借景喻意的话,创办已23年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开出的就是优质民办教育的“成长专列”,将基础不同、性格迥异、个性独特的不同学生引向前途无限的远方。

    这个“成长专列”,承载的是时代的希冀,承诺的是教育的使命,承运的是百姓的期望,承接的是学生的未来。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进华的出世,有着改革开放的幸运印迹;进华的发展,有着多种体制兴办学校的幸遇足迹;进华的口碑,有着改革开放背景下迸发教育内生动力的幸福痕迹。

    冬日的阳光洒落在进华的创始人陈国强校长的身上,坐在简朴的办公室沙发上,他目光炯炯,手里拿着一份《进华中学学生竞赛获奖一览表(1996—2017)》,一个耀眼的数字跃入眼帘:14432,这是进华23年里学生获得的殊荣。

    不过,更让陈国强校长感奋的是:来自于老百姓——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说实在的,老百姓对学校的评价高于我们自身的评价”。

    好一个老百姓的评价高于学校自身的评价。不瞒你说,进华从诞生起,几乎没做什么宣传,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说法”却不胫而走:

    ——我们是冲着陈国强校长给孩子报名的。

    ——进华依附于华东师大二附中,有浓厚的教育底蕴和传统。

    ——进华除了诱人的升学率,让每一位学生有自己的出息,这是我们选择的动因。

    与百姓口碑相辉映的是,学子对母校的爱戴之情。母校的名声就在学子身上。今年12月11日,阔别16年的2002届毕业生夏青与她的未婚夫,特地从美国远道而来,携着父母,捎来人生的最大喜讯,专程来到进华校园,看望陈校长和当年任教的老师,邀请他们参加她在上海举办的婚礼。当年一个初中生缘何在这种特别时刻,第一时间想到母校“报喜”,这是因为她得益于母校的教育惠泽。“忘不了陈校长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数学麦老师耐心细致的数学语言,语文常老师、康老师娓娓动听的诗文讲解,英语陈老师、向老师不厌其烦的语音练习,政治蔡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表演,物理袁老师一丝不苟的解题思路,尤其是化学陈老师妙趣横生的讲解,使我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年获得上海市“白猫杯”生活化学小论文一等奖的她,还作为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发言,“初中的学习,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初中的竞赛让我选择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看到昔日的校长、老师仍然在校园为教育奉献,夏青深情地表示:“我有幸成为进华中学的学生,是因为这里有一位好校长和一批好老师。陈校长以自己的师德魅力感染着学生,在学校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老师们传知解惑、诲人不倦的热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四年来我成长的足迹证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就能培养出一大批好学生。”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借助高等学府的优势,上海市民办进华中学由华东师范大学民进委员会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创办。1999年从华东师大校园迁至万里城新校区,成为上海中环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全额投资的民办住宿制完全中学。

    进华中学为非盈利性民办完全中学,地处普陀区富平路657弄91号,占地2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上海市A级食堂标准的师生食堂、配套齐全的学生公寓,并建有常熟素质教育基地。现有初、高中30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

    办学20多年来,进华中学在陈国强校长领导下,追求“崇尚一流”的理想,秉持“求真、博学”的校训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奠基”的办学理念,形成“人师、经师”的教风、“勤思、好学、求是、创新”的学风和“勤奋、求实、开拓、进取”的校风。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坚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载体。学校全员是上海市志愿者,加入上海市志愿者库,党员校内志愿服务和社会文明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党组织和党员在为学校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进华中学多次被表彰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依法办学优级学校。2005被年评为“上海市优秀民办学校”,2011年被授予民办中小学全国“特色建设先进学校”,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办中小学办学特色示范学校,2013年当选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团体会员。学校还被授予中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等。

    二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进华中学凭质量求发展,以创新求突破,崇尚一流,追求卓越,培养了大批“优秀+特长”的学生,如改革开放以来首个上海市少年大学生胡一、中考状元卞宸。在每年近300名的进华初中毕业生中,超过80%的学生进入市、区重点高中就读,在国际、全国、市、区各级各类竞赛获奖已超过14432人次(截至2017年),为上海市普陀区少年科学院输送“少年院士”数十名。

    进华中学积极开拓国际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方向。2007年获准成为国际及跨地区鉴证委员会(CITA)鉴证正式校。2011年被中国教育协会确定为“现代学校联盟行动计划”首批加盟学校。同年,又被上海市海外华文教育交流会授予上海市华文教育基地。长期以来,学校与亚、欧、美多所国外学校保持友好往来,广泛开展学生国际教育和交流活动,先后与澳大利亚、韩国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与美国圣玛丽学校合作开设了美国课程班。

    建校以来,进华中学注重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初中部办学水平位居普陀各学校之首、上海市前列,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进华更名的日子。2018年9月3日在进华中学求真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了学校新校名揭牌仪式,上海市民办进华中学正式更名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进华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进华中学的校训和办学理念,与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一脉相承。随着新校名的正式揭牌,进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可以为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初中教育特色多元发展,规范民办教育有序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办中学变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名校;从一所普通平凡的民办中学跃升为因材施教的典范;从艰难探索的民办中学变为能驾驭健康发展的教育品牌,发生在校内外的“进华现象”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耐人寻味。

    翻起进华历程的封面,翻开进华起步的扉页,翻阅进华发展的内芯,成长,既是“标题”,也是“题字”,更是“题库”。成长,是进华二十多年时间办学长度的“朴实”,也是进华拓展办学空间的“真实”,更是进华优质育人篇章的“厚实”。

    成长的方向:端正办学观念

    在进华的成长中,华东师大二附中是一个不可不提的“基因”。最初的校园在华东师大,校长是有着在华东师大二附中工作10多年、浸润其精神的陈国强。

    然而,天然的“基因”,尽管有着外在印象的“加分”,但仍然免不了面对的挑战。

    家长是冲着孩子能进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来的。而民办学校似乎是倚仗尖子出名而闻名的。

    这是一个课题:民办学校要不要搞素质教育?能不能搞素质教育?行不行搞素质教育?

    对进华来说,这一切似乎掌握在校长的手中。在陈国强校长的办公室,办公桌后墙上,一幅“宁静致远”的条幅特别引人注目,这也隐隐约约地透露出陈校长的答案。从进华创办第一天起,陈国强校长就秉持着“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奠基”的办学理念,他强调,即使是民办学校,也不能只有学业成绩这样一种“亮色”,而暗淡健康成长的“全色”。我们学校成长的本线或底线,就是坚持正确的办学观念。

    于是在进华,出现了一幕幕欣喜的“景象”:

    打下做人的底子——进华中学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开展系列德育主题活动,包括:政治信仰系列——特色理论,党的知识,榜样引领;道德伦理系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诚信;生存技能系列——自理自治,社交礼仪,独立生存;问题研究系列——校园话题,国情世情,社会热点;实践系列——军营生活,学工学农,社区服务。通过系列的德育主体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德育内容,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到了实处。如将国学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预备年级、初一年级开设校本课程,设“智与慧、情与理、思与想、兴趣与责任”等各十六讲,每周一节,惠及每一位学生。数年坚持实践,进华师生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得到加强,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得到历练,志存高远、崇尚正气的胸怀得到张扬。再如“抒发爱国情怀  传承民族艺术——十月爱国主义宣传月展示”活动。从学生创造到作品征集、评选,最终完成布展,在全部四类共近600幅作品中评选出剪纸作品20幅,海报21幅,脸谱8件,主题摄影作品37幅,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对祖国同样的爱。

    练强健康的身子——沈女士的女儿曾就读于进华。当年,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中学。“虽然初中老师学业抓得很紧,但是直至初三,女儿的体育课从未被占作他用,初三时,为了备战体育中考,每天早上的长跑训练更是雷打不动。在她看来,久坐书桌的孩子当然需要跳跳跑跑,既是放松,也能提高体质。她的女儿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也不愿动,稍远一点的地方就想以车代步,学校逼一逼,有好处。关键是老师方法得当,能在关键技术上对孩子进行点拨,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兴趣!”令她欣慰的是,以前体力不佳,学校军训会晕倒的女儿,新高一军训,精力充沛得很。

    成就表达的面子——进华对学生表达力的培养颇有方法。学校成立了上海市最早的诗歌朗诵基地。2008年300名学生参加第1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苏州河之歌》原创诗歌千人朗诵会,与著名播音艺术家陆澄、叶波、陈醇等同台朗诵。在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大型《绿律协谐》诗歌朗诵会。

    学校率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进华杯金口才大赛”,至今为止已举办了八届金口才夏令营。每次夏令营学校都会邀请沪上知名语言表演艺术家,如刘家祯、印海蓉等。每一届的活动都植根于校园,植根于语文教学,以其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及效果卓著,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欢迎。

    事实证明,进华的素质教育得到了更宽领域的落实。

    长的引擎:遵循教育规律

    学校的教育质量,一直是办学的要害。影响教育质量的,生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不同的生源的学校态度,不仅反映了办学观,也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对此,进华对不同生源的态度是,教育不应在选择对象上动足脑筋,而要在引导每一个学生全面成长上有所作为。

    虽然民办学校对生源有一些选择权,但进华面对的生源参差不齐。据陈国强校长介绍,进入进华的生源可分为三部分,三分之一是较为理想的,是争取的对象,另三分之一是可上可下的,还有三分之一是一般的。“不过,进了进华,不论处于何种水平,都是学生,在教育上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而且从教育的本质上说,教育是不应该选择对象的,这叫‘有教无类’嘛”,陈校长反复强调说。而因材施教,则成为进华办学和育人的科学选择。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大化——教育的机会在进华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公平的,创造的机会在进华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共享的。进华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江苏常熟进华中学素质教育基地锻炼,让每一位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的课堂,利用科普资源开展科技与德育的互通性教育,熔铸学生的科学品格。

    同时,进华给了不同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快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适合竞赛、学有余力的学生,专门安排辅导教师进行专门培养,让这些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施展。对大部分学生强化基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激发自信心,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举一反三,获得各自实实在在的发展,也能找到成长的空间。

    释放A+BC课程的最大红利——为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力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差生不差,优生更优,进华按照“关注差异,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从课堂教学着手,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实行了A+BC课程建设,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努力提高教学效率。A+BC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创造性实践,更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A+BC课程建设,有效地利用了学习时间,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尤其是根据考试成绩进行A+BC走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竞争,这种动态的分层教学所带来的竞争理念在基础年级就植入了学生的学习意识之中。校本课程也从最初数学学科的A+BC课程建设,延伸到语文、英语各学科的A+BC课程建设,形成了一批满足进华学生多元学习需要的校本教材。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进华在因材施教上的创新探索,使得每一位学生既有现在成长的现实,更有未来出息的可能。

    成长的动能:立足思维发展

    教育,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变得更聪明、更理智、更能干。在推崇核心素养培育的今天,在学科建设上,一科独大是否还有意义和作用?进华的探索与实践,给出的结论是,“一科独秀”可以带动“百花盛开”,关键是学科教学要有思想和灵魂,并有迁移转化的能耐。

    数学教学点燃思维的火花——可以说,进华是以数学见长起“家”的。建校伊始,依托华师大二附中的优势,确立数学“龙头”学科地位,加强数学学科建设,并逐渐形成教学特色。1998年成立数学教改实验班,采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开展数学特长生培养。2013、2016年连续两届被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批准成为初中数学基地。此数学基地先后开展了青年教师培养、课堂转型、数学实验室建设,对全市民办初中学校和区域学校进行数学学科教学辐射。

    进华秉承“数学特色、理科见长”的办学特色,始终坚持数学学科为龙头的办学思路,促进和带动其他各学科的发展与提高。由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审定批准的数学基地在进华落地生根,带动了语文学科、英语学科的基地建设。相继规划筹建语文、英语基地建设,形成了语数英三剑齐发,各学科百花齐放的教学局面。

    进华的数学教学根底扎实,具有思维的品质——进华对数学有一句名言:在数学世界里,既要超前思考,也要宏观思考,更要深层次思考,努力比别人早走半步或者一步。把数学从生活中抽象出来,使之变得熟悉,再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去,使之变得亲切。让每一个进华的学子形成数学意识,体会数学感觉的真谛。进华的数学特色,在教材选择、师资配备、教学设计、教学保障等方面颇有建树,尤其在数学基础课堂教学中  展  现  的  “四度”给人以许多启发:宽度,重视知识的占线面的拓宽,由一个知识点适时地加以拓展延伸至相关内容;深度,注重数学意识、思想方法的渗透训练,定理、公式及其逆用的探究教学法,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速度,训练口答和抢答的速度,培养即时思维;效度,把握学生状况,调整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形成了重概念、讲方法、抓纠偏、促融合、树信心、勤沟通、养习惯、塑魅力等具体着手点。

    数学教研组组长金伟荣说,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只要找到了  “窍门”,学习数学就会变成很有意思的事,如何“入门”是关键——要学会主动学习,并转变学习方法。初中数学其实是  在  做  ‘换脑’,把孩子的‘小学生思维’转变成‘成人思维’。”

    在课堂中将思维的蛋糕做大——进华在培养初中创新型人才时出  “奇招”——将学生食堂拓展为创新型个性品质的课堂。校长陈国强说,学校有一个国家级的课题,名为《初中学生创新人才个性品质养成的实践研究》,共有9个工作室来支撑,其中,德育室和总务处设计了食堂“亲社会能力”培养课程。食堂聘请学生校务助理参与制订《进华学生文明用餐守则》,编撰食堂校本课程,作为校园最具社会化的地方,食堂部分区域向社区居民开放,让学生在与居民一起排队、一起用餐中学习社会规则,提升个性品质。陈国强说,这门校本课程其实也是一门德育课程。“学生在食堂中会相互接触、相互交流,更会有相互的摩擦。把食堂作为一个社会情境,让学生们学会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和文明礼仪。”

    同时,该校的初中学生还会在这门课中自愿参与两大类课程的学习——“烹饪”课和“食雕”课。“烹饪课从淘米做饭开始,教会孩子‘四个一’,比如,一块肉怎么做成若干个肉菜,一篮子蔬菜怎么做成各色菜肴等。而食雕课程则以教员展示和学生动手相结合,融入美学的概念。”陈国强说,对独生子女而言,自理和劳动能力都相对缺乏。“食堂变成一种载体,将教会孩子基本的品德、自理等知识。”

    事实证明,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由一个或几个学科带头“试水”,并聚集关键思维,能带动其他学科的进步。

    第三只眼

    “进华发展”三释

    ■苏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开办已23年,最让陈国强欣慰的是学校发展走在健康的轨道上。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这实际上是既反映了教育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揭示了民办学校获得长足发展的真谛。

    健康,咋一看,似乎习以为常,不足挂齿。其实,细细品味,耐人寻味。人以健康为本,办学也以健康为要。用陈校长的话说,办学健康,才会有优质教育的本体,才会有百姓满意的地方,才会有学生成长的欢乐。一个“健康”,蕴含多少教育的真谛和气象。

    在笔者看来,进华风生水起,健康得让人羡慕和青睐,至少能有三种释义。

    一是“真”。办学的健康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头脑健全”。办真教育,就真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坚持教育规律的遵循,坚持因材施教的执着。进华办教育,源于真,认真、顶真、较真。

    二是“实”。办学的健康致力于运作的“脚踏实地”。不浮夸,不浮躁,做一件事像一件事,迈一步近一步,进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求实,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成长实际着眼,一切从成事的法则着手,积以时日,终有成果。

    三是“活”。办学的健康焕发机制活力的“满盘皆活”。进华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与优势,将挑战变成了机遇,体制活、机制活、师资活、育人活,展现了优质教育的活力与生机。

    因此,有着天时地利人合的缘由,进华这部“成长专列”,一路飞驰一路风景也就必然了。

    学子说“进华”

    ■进华四年学习,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它是一段人生中很宝贵的经历,让我们永远难以忘怀……(2007届校友 赵一青)

    ■进华,我想对你说:“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的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2009届校友 丁浩)

    ■和我的很多同学相比,我真的不算优秀吧。如今的我远赴美求学,希望用我的努力为母校争光,至少不让母校丢脸,我依旧时刻记得自己是进华人。(2011届校友顾心澄)

    ■进华四年的时光为我的高中生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凭借自己的内心,导出最美好的未来!而这一切,与我而言,都始于进华,贯穿我的一生。(2012届校友 吕正扬)

    ■我现在虽然离开了进华的怀抱,但进华带给我的教育会如露水般滋润着花朵,如阳光般充斥在花样年华间,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2014届校友 查子真)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