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7
教科卫;广告

近三十年来,全球五至十四岁人群精神类疾病负担由第七升至第二

破解儿童脑疾病高发需多方协作


    ■本报见习记者 金婉霞

    “自1990年到2017年间,全球5-14岁儿童精神类疾病的疾病负担从排位第七上升到第二,神经系统疾病则从第十二位上升到第八位,可是我们还没有完全找到应付这些疾病快速上升的对策。”日前,在上海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发展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江帆给出的数据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要破解这一难题,医生们需要科学家首先从基础研究出发,摸清大脑的工作机制。同时,还需要配合药物研发、治疗手段创新等,江帆坦言,这需要临床医学、基础科研、医学影像学等多学科协作共同应对。

    脑科学的临床研究已经步入瓶颈,医生呼唤与多学科开展合作

    大脑是最神秘莫测的研究领域之一。但正由于其高度复杂,如何针对脑疾病做出精确诊断是医生们面临的最大困难,而青少年的脑疾病原因则更复杂。

    据悉,目前的脑疾病诊断多是以症状性诊断为主,医生往往只能“盲人摸象”,有时候甚至是猜测。江帆说,要找到病因,需要借助脑科学的基础研究结果。而且,早发现早治疗在精神疾病领域更是重要。“尽早发现有助于医生从药物、行为以及家庭关系等多方面入手,及早干预,帮助孩子从病中恢复过来。”江帆说。

    此外,精神类药物并非对所有人有效,以抗抑郁药物欣百达为例,其有效率仅为九分之一。这就需要脑科学的基础研究为临床诊治找到更多的生物标志物,或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诊疗,药物基因组学可以帮助医生预测用药情况等。江帆说:“这些都离不开多学科合作。”

    病患大数据成为上海脑科学发展的大优势

    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必然离不开共有的数据库。数据是脑科学研究的基础,大样本数据库也成为各国脑科学计划的重点内容之一。“上海在神经科学和精神科学的临床医学上有很大的优势。”江帆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及三家以儿科见长的儿童医院每年共计接纳的自闭症病例数可达1500例、多动症患者1万例、情绪障碍患者8000例。

    同时,为保证数据质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在医院内部建立标准化数据库,采集病患的遗传数据、影像学数据、临床表征数据等。据悉,这一数据库规划将打通13家医院的临床数据资料,并将对接张江基因数据库共享平台。

    眼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已经开始与各类机构开展跨界合作。他们把临床上遇到的难题提炼为具体的科研问题,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非人灵长类平台将开展基础研究并建立动物模型,最终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

    “我们的设想是,以项目为引领,推动临床问题在基础科研上得以解决,并最终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江帆说,受推动的将包括新药研发、医学影像设备等在内的多个产业端,最终获益的还将是病人。以医学影像设备为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原来要45分钟才能完成的多模态脑成像技术现在只需5分钟,甚至还能从分子层面看到更细微的代谢图像。“有些隐藏的病灶很难发现,但医生可以通过病灶的代谢差异来找到它们。”江帆说。这就是医学和工程学跨界发展的产物。未来,在脑科学的大平台下,这样的合作还将更多。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