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个住宅小区,93.5%达到入民宅盗窃“零发案”;30余家心理服务机构、1000多名专业志愿者,24小时为全区居民提供心理服务;近4万名“平安马甲”,遇重大活动随时集结,在平日生活中则春风化雨,时时守护家园……
生活在这样的城区,怎么可能不安心?2018年临近尾声,“平安长宁”参与者继续刷新历史成绩。在连续两次蝉联“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连续3年获评“上海市平安示范城区”之后,长宁区的平安建设仍在不断升级,国际精品城区的牌子变得越发锃亮。
长宁区委政法委表示,平安长宁建设紧紧围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总目标,聚焦“城市安全程度、法治环境最好”的大愿景,以“大安全”为主题,宣传教育、防微杜渐;以“大调研”为契机,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以 “大改革”为背景,提前谋划、深化推进,着力抓好群众身边的小事、城区安全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推动平安长宁建设升级版品牌更响,使长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为持续。
社区
93.5%的小区入民宅盗窃“零发案”
北新泾街道元丰家园地处长宁区、普陀区交界处的中环商圈,动迁房与商品房混居小区,外来人口多、安防设施差、治安情况复杂。2017年,这个小区的入室入民宅盗窃案件高达10起,成为了长宁区发案第一“大户”——要知道,那一年全区超过83%的小区全年都是入民宅盗窃“零发案”。
今年,这个小区成为“挂牌攻坚”小区之一,朝着“零发案”的目标重整旗鼓。智能安防设备配备到位,大家出入楼宇直接刷脸,300多个高清探头实现无死角监控,连消防栓水压都可自动监测。居民们在下班高峰时段路过大门口,常常见到居委干部、社区民警携手开展防范宣传。很快,曾经的“治安洼地”跻身“零发案”小区行列,成为长宁区实现年度平安“小目标”的贡献者之一——年初,该区确定了“90%的小区入民宅盗窃零发案”的硬目标、硬任务。
为了这项年度重点工作,区委、区政府负责人结合大调研工作,实地走访高发案小区,督促各部门、各街镇“跳起来摘桃子”,压实条块责任,切实推动社区公共安全再上新台阶。有关部门对全区1011个小区治安防范薄弱环节、居民防范需求全面梳理、排查,从“偷盗地图”着手布防“防盗重点区域”,从“发案区域时段”着眼形成“巡逻防控路线”,对高发案小区实行挂牌督办、定点防控、挂图作战,充分融合警力、民力,精细化定制、精准化施策,切实提高社区安全防范的准确性、实效性。最终,今年1到11月全区小区各类刑事案件发案率全市最低,93.5%的居民小区和68%的居委实现入民宅盗窃“零发案”。
心防
专业力量组成“心理体温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治理“四大体系”之一。长宁作为全市唯一、全国12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之一,在全市率先启动社会化、专业化、精准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社会治理创新,将之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公共安全体系深度融合。
每个长宁居民都能从这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受益。当下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巨大,人们遭遇心理问题的概率不断上升。在长宁,大家可从线上、线下多个渠道获取帮助。线下有区心理服务中心、街镇心理服务工作站、居民区心理健康服务点三级实体平台,线上有 “知心客”门户网站、心理咨询操作平台、预警干预系统和App平台,它们24小时“亮灯”,随时准备接待求助者。过去两年间,长宁已为2.5万户家庭购买线上情绪减压和心灵倾述服务卡。
沪上30余家优秀心理服务机构在此成立长宁区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会;全区1000余名专业志愿者织成一张心理服务“托底网络”;7家优秀的心理服务机构进入线上、线下平台提供专业支持……一支有爱心、有作为的队伍在长宁聚集,既为普通居民提供常规咨询,也为心理高危人员提供个案服务,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将合力监测整个社会的“心防”强度,成为城区的“心理体温计”。
长宁区委政法委表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风险,目前该区正在开发社会心态分析预警系统项目,期望探索建立社会心态预警指数,做好社会情绪的及时预警和疏导。
平安文化
我们都是“平安卫士”
10月的一个晚上,正在楼道巡逻的华阳街道徐家宅平安志愿者吴志珍发现有户人家附近冒出浓烈煤气味。她赶紧敲门:“有人吗?”无人应答,她马上报警,联系了离事发现场最近的保安师傅。
保安师傅果断打开防盗门,吴志珍第一个冲进屋内,打开所有门窗,关闭厨房煤气阀。烟雾之中,他们发现一名女子躺在床上,人已昏迷。两人合力将女子抬出房间。在等待“120”的同时,吴志珍返回房间,找到女子手机,联系上她的家人。经查,这个女孩为情所困,想用煤气轻生。平安志愿者救了她一命。
像吴志珍这样身穿“长宁橙”的平安志愿者,全区共有近4万名。他们在世博会、亚信峰会等大型活动安保,春节期间烟花爆竹安全管控,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护长宁治安持续稳定的强大力量。今年进博会期间,长宁区发动平安志愿者们参与群防群治队伍,4万多人累计上岗人次超过40万,那一时期报警 类“110”同 比常态下降44.7%,安保疏导区“零发案”。
公共部门心怀“平安底线”,工作不敢稍有懈怠,志愿者和广大市民珍视“平安民生”,积极参与平安建设——这样的氛围构成长宁区独有的“平安文化”土壤,使得这个城区格外重视平安宣传、格外尊重“平安卫士”。今年9月,长宁区组织评选了第一届“平安卫士”,“布衣法官”陈凤英、“鹰眼警长”郭敏、“上海爷叔”刘健等政法维稳战线先进人物当选,“平安卫士”先进事迹微视频,投放主流网站,使得“平安长宁”故事深入人心;《平安长宁》主题曲旋律朗朗上口,把长宁的平安建设理念传遍;“平安卫士”先进事迹展板则在机关社区巡回展出,不断被大家观摩、称赞、学习。
登记吸毒人员增幅连续6年下降
2018年,长宁区区域登记吸毒人员增幅连续6年持续下降,35岁(含)以下吸毒人员同比下降3.6%,所有街镇、社区、中小学校自评全部达到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三年规划达标考核标准。作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长宁区交出的这份年度答卷很是漂亮。
此前,长宁区多个部门合力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严厉打击整治涉毒违法犯罪活动,对所有社会面吸毒人员重新分类评估,开展来沪吸毒人员动态排查管控,健全吸毒人员查处管控帮教联动工作机制。截至今年年底,全区社会面吸毒人员分类率达到100%,本区户籍吸毒人员评估率达到100%。有关部门对照风险分类和评估结果,组织落实管控帮扶主体责任,逐人制定管控方案,“一人一案”、“一人一策”、“一人一组”。
“源头治理”是禁毒工作重要的环节。在禁毒宣传教育中,总能看到众多部门、众多力量的努力,比如,区教育局落实中小学禁毒专题课程不少于4课时的国家禁毒示范城市要求;团区委组织请对毒品 “SAY NO”——2018年禁毒宣讲进校园系列活动;区总工会组织了以送图书、送电影、送法律等多种形式的在职青年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区检察院开展服务行业青年毒品预防教育宣传,促进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单位“四位一体”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格局等等。对于区禁毒办而言,长年累月不间断的禁毒“花式宣传”更是家常便饭,统计显示,“长宁禁毒”微信公众号全年共推送禁毒工作动态、禁毒政策、禁毒视频、毒品知识、公益广告等780余条,关注粉丝流量达到5000余名。
吸毒三十年的“瘾君子”领养了一只流浪猫,在禁毒社工因势利导的帮助下戒断毒瘾;20名心瘾严重、伴有精神障碍的戒毒康复人员,获得经颅磁治疗为主的“原力觉醒”心理综合干预,接受医生、禁毒社工、禁毒妈妈“三对一”的综合干预;有研究表明太极运动能够巩固戒毒成效,禁毒部门随即开展“清风太极”运动干预项目,组建由太极拳教练、全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多学科服务团队,培育了15名社戒社康人员太极拳小教练……在创新探索中,长宁区不断开发新的戒毒康复工作品牌,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标准化试点为标准,建立起完整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帮助众多涉毒人员回归社会。
心理服务
从“心”入手,以防为主
当我们想了解一个城市是否平稳运转,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观察或搜索某些“显在信息”,公共场所是否秩序井然,城市商业是否欣欣向荣,治安数据是否稳定可控……平安城市的守护者看得更远,他们还关心储存于人心的“隐藏信息”——社会心理。过去两年内,长宁区在上海率先建成了一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2017年,长宁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批国家联系点,在全市率先启动社会化、专业化、精准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今年进一步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融入社会治理创新,将之与其他三大体系有机结合:在传统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人防、物防、技防基础上,叠加“心防”;在传统的社区治理体系基础上,增加心理服务专业团队;在传统的公共安全体系基础上,增设“社会心态预警”。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全人群——覆盖全部人群、突出重点人群。长宁辖区每位居民都能通过各级各类平台获取心理服务。在线下,有区心理服务中心、街镇心理服务工作站、居民区心理健康服务点三级实体平台,区教育局、区司法局、区妇联以及公、检、法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也建立了相关心理服务机构;在线上,有“知心客”门户网站、心理咨询操作平台、预警干预系统和App平台。
一支有爱心、有作为的专业队伍,是支持这些平台运转的坚实后盾。长宁区邀请、整合沪上30余家优秀心理服务机构,成立长宁区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会,并发展心理服务专业志愿者1000余名。区委政法委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委托6家优秀心理服务机构入驻线下的三级专业平台,委托1家心理服务机构提供线上心灵倾述服务,并请专业团队为三级专业平台配齐配强心理服务专业人员。两年来,区里共为2.5万户家庭购买线上情绪减压和心灵倾述服务卡,确保居民24小时内都能得到专业、便捷的心理服务。
泛泛而谈的心理学难免枯燥,社会心理服务也需要“精准定制”和“精准投放”。有关团队研发了“爱商”心理文化课程,把专业的心理理论变为有关“爱商”的“进修”,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实操性。在此基础上,“生活训练营”、“情感训练营”、“亲子训练营”、“职场训练营”等切中当下社会“痛感”的品牌课程不断推出,有关讲座场场爆满,共吸引1万多人次听众。
对于重点人群的服务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全区现已累计为2000名心理高危人员提供一对一的心理个案服务,疏导大批心理疾患问题,化解大批社区矛盾纠纷。
长宁区委政法委介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风险,从“心”入手,以防为主,因此建立健全社会心态预警机制始终是其中重要课题,“我们日常工作各方面都嵌入了心态预警,目前正在开发社会心态分析预警系统项目二期建设,期望探索建立社会心态预警指数,做好社会情绪的及时预警和疏导。”
93.5%住宅小区
入民宅盗窃“零发案”
1011个住宅小区,93.5%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入民宅盗窃案。在追求入民宅盗窃“零发案”的道路上,2018年的长宁又比上年更进一步——上一年的“零发案”小区比例为83%。
入民宅盗窃是居民“最恨、最怨、最烦”的社区治安问题之一,长宁区对这个问题连年紧追,不断提升社区治安防控实战能力,织密立体化、信息化治安巡防网,走出了一条“强控案、降发案”的精细化管理道路。
居民小区安全防范普遍存在三个难题,最突出的就是小区防范基础薄弱。为此长宁持续加大居民小区技防、物防、人防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社区智能安防系统,目前共为433个封闭式小区新建1258路小区高清视频,在356个封闭式小区升级1177路高清监控,实现全区封闭式小区出入口联网高清监控全覆盖;以虹桥新城、虹仙小区为样板,推进129个小区智能安防建设,积极探索商品房小区众筹模式,帮助小区主动建设智能安防系统,打通社区治安防范的神经末梢。
今年以来,长宁公安部门和基层社区群策群力,整合巡逻队伍、精研巡逻路线、提高“人力布控”效率,重建群防群治的威慑力。
长宁公安分局积极发挥社区警务工作优势,把社区民警从“警务活动的执行者”变成“平安建设的组织者”,社区民警“一律参与民生案件侦办、一律参与防范宣传、一律参与技防设施督改”,抓巡逻促防控、抓宣传促群防;同时将街面专业巡逻警力向小区延伸,与社区巡防力量叠加,提高了社区见警率;分局还组织社区民警建立了191个微信警务室,吸纳近万名群众成为可依靠的志愿力量。
华阳路派出所将专业化巡逻警力派驻社区,辅助社区民警开展小区周边和内部的巡逻。前不久,巡逻民警郭敏和同事在一小区夜巡,与一名男子擦身而过,短短几秒钟时间,敏锐的郭敏从男子闪烁的眼神中觉察出异样,马上对其进行盘查。果不其然,那名男子是“瘾君子”,刚在该小区踩点,准备伺机“弄点小钱”。没想到,还没行动就被民警识破。
新华地区凯旋都市花园的社区民警卓筠和社区平安志愿者一起制作了小区“巡逻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并发布到警务室微信群,组织动员群防群治队伍开展社区巡防。目前,新华地区实现97%小区入民宅盗窃案件零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