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9-12
专题

奠基伟业: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课程的贡献度 奠定优质:为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激发课程的生命力

立德树人构建一流教育 课改攻坚谱写创新华章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30年厚植优质教育“参天大树”(探索前瞻篇)


    2018年,是一个具有时代印记、事件印痕、试验印证的年份。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从这里、此时拉开帷幕,由此引发了经济、社会的剧烈变革;人们思想、观念的强烈嬗变。

    这一改革开放,犹如巨大引擎,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这是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30年的节点——1988年,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倾全市之力,汇万众能量,在育人的旗帜下,整装出发。

    “上海课改”,写入历史的是:曾经有过的艰难探索,曾经有过的实践试验,曾经有过的创新发现,曾经有过的业绩建树。

    “上海课改”,留给人间的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认知坚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引领,以课程教材改革撬动核心素养培育的要义践行,以打造一流教育成就优质教育品牌的创新探索。

    历经课改,我们读懂教育,我们读懂育人,我们读懂课程,我们读懂更多……

    “上海课改30年”,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也是一抹珍贵的课程浓彩,更是一株可贵的智慧大树。

    “上海课改30年”系列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盛大上演”,是对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的进一步审视和认知;

    “上海课改30年”系列活动,从本能上说,是再一次课程建设的“格局盘点”,是对课程观念和课程意识的进一步更新和催化;

    “上海课改30年”系列活动,从本色上说,是再一次课改前行的“冲锋陷阵”,是对成果消化和推广辐射的进一步积淀和迸发。

    从年初的酝酿到年中的发力,再到年末的高潮,作为牵头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携手区、校,举办了51场“上海课改30年”专场展示活动,出版了“上海课改30年”丛书30本,包括学科类成果丛书21本,综合类成果丛书9本,形成了关注课改、倾情课改、深化课改的良好氛围,显现了纪念活动的背后底蕴、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强调,“上海课改30年”系列活动,有的已从一般的回顾转化为对历程的昭示,有的已从一般的视角转为对当下的明示,有的已从一般的总结转化为对未来的揭示,甚至有的已显现出未来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建设的端倪。

    课程教材改革,是一场“持久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有出新,没有全新。

    “上海课改30年”之后,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不仅具有时间跨度的追逐,而且具有空间位移的挑战,更有面对未来定夺的抉择。

    但上海教育人坚信:

    ——改革开放承续,课程教材改革永在路上。包括课改在内的教育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实现高位发展、品质发展、前瞻发展的主线。没有一种来自于自身变革的需求而引发的改革会“日落西山”,也没有一种来自于外部需求而触发的变革会“悄然无声”。课改,是教育永葆青春的源泉,是课程永存价值的经典。

    ——经济社会发展,课程教材改革永在追随。教育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并不等于默认课改难以作为的无奈,相反课改是顺时代潮流而行的“竞帆”。课改的艰难性、复杂性、隐匿性的特点正证明了其影响性、智慧性、显现性的生长空间。

    ——育人模式优化,课程教材改革永在探索。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教材就是教育的天然范本,这个范本的示范效应,必然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面向未来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课改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未来所需。

    ——教学品质提升,课程教材改革永在磨砺。教学品质,是教育观念的折射,是课程建设的要旨,是课堂优化的体现。课程教材改革的最后效应必然要在教学品质上见分晓。显然,教学品质是检验课改的“试金石”。

    面对上海课改的再出发,深化课程改革,上海教育人将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在多样化课程、个性化培养、实践性经历上下功夫,注重教学方式变革和信息技术融合,凝聚共识,谋划共运,使命共担。

    本版撰稿 苏军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