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6
社会建设

十年来,江川路街道以区域党建引领美丽家园建设

党建有温度,“朋友圈”越来越大


图1江川路街道搭建起党建服务中心和邻里中心相结合的平台,进一步集聚社会资源、激活社会力量。
图2安宁路上的合生邻里中心颜值和功能俱佳。
图3江川地区24小时不打烊、无人值守的城市书房温暖了爱书人的心。
图4合生邻里中心的多功能舞蹈房内,众多社区居民翩翩起舞。
图5邻里中心为户外工作人员提供了一处温馨的休憩场所。

    在上海版图的西南方,诞生过一座共和国首批工业卫星城。这里诞生了上海人引以为豪的“四大金刚——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建造出中国第一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和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被称为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奇迹。这里是老百姓口中的“老闵行”,现隶属闵行区江川路街道。

    “老闵行”的故事远远没有讲完,如今,江川路街道在全力转型科技创新之城的同时,更以有温度的城市党建引领建设美丽家园。10年前,江川路街道党工委与11家单位共同组建了江川区域党建联席会议,率先搭建驻区单位联系沟通、交流合作和共建联建的平台。随着大调研不断深入,如今,江川区域党建成员单位已增加到27家,构筑起立体联动的“朋友圈”。

    ■本报记者 周渊

    从“亲戚”到“一家人”区域党建打造三级实体平台

    “这是从‘亲戚’到‘一家人’的转变。”对于江川路街道区域党建10年的发展历程,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宗华这样打比方。

    这个由27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区域党建“朋友圈”,达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项目化对接、品牌化运作、实体化推进”服务理念的共识,在党建引领下深化拓展,“多轮驱动”前行,打造了立体联动的区域化党建三级实体平台。

    第一级是区域性党建平台。扩大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覆盖面,逐步向两新组织党组织延伸,培养一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党建“带头人”。

    第二级是片区化工作平台。搭建党建服务中心和邻里中心相结合的平台,前者统筹抓实区域党建共建落地,为社区、成员单位提供活动场所,后者就近吸纳相近的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居民区党组织参与共建,进一步集聚社会资源、激活社会力量。

    第三级是居民区服务平台。推动完善社区协同治理模式,共商社区事务、共做社区服务,为“创全”“美丽家园”等重要工作提供力量支撑。

    为何要打造区域党建?宗华将其总结为三个需要,“一是区域整合的需要。这里有高校、国企、国家级开发区等等,但随着时间推移,也面临着城市设施陈旧、功能老化、公共资源缺乏等现实难题,以党建引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用大格局和大视野做好社会治理工作势在必行;二是城市管理的需要。江川路街道25.85平方公里内,黑车、群租、违建、流动摊贩等城市顽疾久治不愈,把区域党建纳入社会治理将有效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三是服务民生的需要。通过区域党建共享共用资源,能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效能,消除‘真空地带’和重叠区域。”

    今年以来,江川路街道区域党建还建立健全了“双清单、双认证”机制,共推重点项目,共促难题解决。街道和成员单位各自推出了“服务”“需求”“资源”清单,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据了解,年内区域党建共建项目已达125个,双向共享资源达23个。

    精致又贴心的社区服务内外兼顾涵养人心

    颜值和功能俱佳的邻里中心是什么样的?在安宁路518号,文艺范十足的合生邻里中心诠释着邻里中心的新打开方式。

    双子塔簇拥的“城堡”构成合生邻里中心的高颜值,步入其中,一楼是国粹舞台、多功能舞蹈房和壁球室;二楼有主题亲子乐园、多功能亲子活动室、咖啡书吧、社区食堂;三楼设有卫生服务站,提供全科医生、中医、配药、康复、健康自检、卫生讲座等医疗健康类服务;四楼是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有30多张床位,全部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老年人可以享受养生就医,孩子有玩乐天地、公益晚托及暑托班,年轻人则有看书小憩、烘焙、瑜伽等多种选择,亦动亦静,老少咸宜。”社工王筱青说,邻里中心辐射周围八个居委,覆盖11091户居民家庭,每天要迎来约250位居民。

    值得关注的是,这里一改传统邻里中心对接一二家社会组织的服务模式,而是根据片区居民需求“点菜”,进行个性化服务项目的菜单式购买。目前共有12家社会组织提供百余个服务项目。

    优质服务更提升了社区凝聚力。汽轮机厂老党员郭永华是邻里中心的志愿者,除了每周一天雷打不动来“上班”,日常路过他也总要停下来“兜一圈”。“大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参加各类活动也让邻里关系更和谐融洽,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更高。”郭永华告诉记者。

    区域党建也帮助“老闵行”树立了全新的文化品牌,如春风化雨,温暖人心。

    窗外霓虹闪烁,人来人往;室内灯火通明,一片静谧,爱书人心中的这一幅美好画卷,在江川地区成为了现实。四座24小时不打烊、无人值守的城市书房相继开门迎客,不同于传统书店和图书馆,只需刷身份证或图书证,书房的门应声而开,无论上下班还是夜深人静,这里总为人们留一盏灯。章家华是上海生化厂的退休职工,喜爱读书的他对城市书房的新业态欣赏不已,他还曾在小区里的城市书房凤凰馆体验过活字印刷术。在他看来,在喧嚣的闹市中,城市书房就是一处心灵的世外桃源。

    城市书房也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王小姐是上海电气集团的员工,自从公司周边开了城市书房,她很快被“圈粉”:“电子书阅读虽然方便,但我更喜欢纸质书的质感。中午休息或是下班后,我不时会来这里看看书,放松下紧张的心情,有时备考或加班,这里也是很清静的自习室。”不久前,王小姐家所在的莘庄地区也开出了城市书房,“两个书房和闵行区图书馆的图书还能互借互还,更方便了。”

    别看城市书房很洋气,但这类社区单个项目也面临着筹资难的窘境。于是街道推动多家区域单位共同筹资,设立全区首家街镇层面的社区发展基金,支持城市书房的运行。

    江川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吴敏华介绍,江川地区的四座城市书房,每月接待读者1.52万人次,城市书房碧江馆获得了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公共阅读空间运营服务提名奖”。后续还将建设金平馆、红园馆两座城市书房,它们将配合已建成的10个邻里中心,构建“一公里”社区生活共同体。

    文脉织城,也是江川新地区中心显著的特点之一。今年,还有“一场一馆”陆续开工,分别是拥有空中跑道的江川体育活动中心和山水书院风格的图书馆。

    解难题,苦练绣花功夫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

    一名普通城管队员,可以不分年龄、职务,“指挥”七个部门共同联合执法,这听上去不可能的事,在江川路街道成为了现实。今年以来,街道全面推行城市网格驿站,首创“五级共治,七进联合”创新模式,以绣花功夫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全长1865米的金平路步行街曾经乱象丛生,如今这里的沿街商户门口整洁有序,非机动车停放整齐划一。“完美转身”的秘诀就是“五级共治,七进联合”的创新治理模式。

    具体而言,“五级”是指“路管会—市场化公司—网格巡查员—路段长—网格长”街面五级共治管理,“七进”则是城管队员、社区民警、交警、房管人员、安监人员、市场监督、环保人员下沉社区,由城管牵头,以城市网格驿站为平台,实现街面闭环的精细化管理。

    众所周知,街面上的问题大多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才能迎刃而解。闵行城管江川中队法制员丁亮说,通过大调研,他们发现步行街一些商户在背街小巷乱堆物、乱搭建,网格驿站通过上述机制协同多个部门联合行动,“仅用一天时间就将35家问题商铺全部整治完毕,拆除违建450多平方米。”

    金平路“路段长”陆嘉欣告诉记者,他们引导商户成立了“路管会”,通过微信群自律监督,这些基层的“毛细血管”也成为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渠道。“市容、环卫、绿化、市政、交通等养护单位都已下沉到驿站统一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更快捷有效地处理各类事件。”今年5月,金平路剑川路河道绿化带突发一起树木倾倒事件,驿站接报后,陆嘉欣即刻组织绿化养护单位应急处置,“仅用一小时就处理完毕。”

    在旧住房成套改造中蹚出一条路子的江川路街道,在让辖区内40.5万平方米老公房重获新生的同时,也铆足了劲要破解“上上下下”的难题。近日,街道成立了闵行区首个居民楼加装电梯工作室,推行政策咨询、技术指导、业务受理等一站式便民服务方式。

    街道还编撰了《加装电梯指导手册(试行)》,对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环节流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针对居民关心的加梯价格如何分摊、后续保养以及提交审批材料和审核时间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袁婧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