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7
教科卫;专题

政策协同优势互补,教育红利将在长三角释放


    ■本报记者 樊丽萍

    长三角,齐步走,更多精彩在后头。昨天举行的第十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传出了一系列政策利好。

    教育是民生工程。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领域能否在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上先行一步,能否通过“抱团”发展的方式争取国家层面更大的政策支持,在一些重大改革事项或者试点项目上先行先试?

    沪苏浙皖此次不仅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框架协议》,为确保该文件“落地”,三省一市还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一系列近期工作要点。

    打造“职教人才成长带”,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支撑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教育协作平台尤其重要,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抓手。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师资队伍等多个领域,长三角都有一些跨区域的重点项目将付诸启动。在上海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王磊看来,出现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些合作新动向,很有看头。

    比如,昨天揭牌成立的四家“长三角地区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其顶层设计思路大致是:未来,三省一市将聚焦若干产业领域,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推进优质职教资源共享。结合各省市产业差异,调整、优化院校与专业布局结构,协同、错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以昨天新成立的长三角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为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龙头地区。该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正是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目前,三省一市已有170家单位加入该教育集团,其中高职院校32所、中职学校55所、企业及行业协会共83家。

    此次《三年行动计划》还明确,未来,将逐步探索在职教领域开展教师跨地区企业实践、学生跨地区实习实训;搭建职业院校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共享平台等,促进开放协作。

    促进名师、名校长区域流动,打造后备人才蓄水池

    根据《战略框架协议》,未来,基础教育领域将有更多的名师、名校长在长三角流动。此外,三省一市还将通过跨区域师资培训、异地交流任职等,培养后备师资人才。在高教领域,设立“长三角访问学者”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三省一市在师资培养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从2011年“长三角高校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培养”项目启动,随后八年,上海共选派35名高校中青年干部赴长三角高校挂职。同时,上海还接收了50名来自苏浙皖三地高校中青年干部到高校挂职。这一促进不同高校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挂职项目,也为高校提供了一支坚强有力的后备干部队伍。

    上海和浙江都是新高考改革试点的先行省市,上海也是承担国家教育综改试点的城市。业内人士称,得益于这些试点的基础,三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未来将有更多机会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携手做好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研究与重点项目服务等工作。

    加速长三角高校深度融合,提升科创和社会服务能力

    在高教领域,长三角的区域合作项目更多、基础更实,成果也更为丰硕。这些年,无论是集中展示高校科创成果和实力的工博会,还是汇聚沪上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的“汇创青春”活动,对长三角高校的师生来说,都是成果展示的平台、促进交流的契机。

    以工博会为例,展会期间,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20多个专业观众代表团的约2000人参观了高校展区。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对提升创新能力有迫切需求,十分重视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因此每年的工博会高校展区,都受到长三角地区专业观众的青睐。

    昨天,“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揭牌成立,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等三省一市的高校均为联盟单位。未来联盟将扩展“高校交换生计划”、探索“地方高水平大学协作交流”机制和“新工科高校联盟”建设、实施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等。这些措施都将大大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促进区域内高校及校企的深层合作和共赢发展。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