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8
国际

非洲“美白”审美观引发忧虑


    ■本报记者  吴雨伦

    近年来,非洲正经历一场大规模的“美白”浪潮。越来越多的非洲女性将“美白”从婴儿抓起,皮肤漂白已成为许多婴儿出生后的“标准程序”。然而,由于相关行业缺乏规范,市面上流通的诸多美白产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纵然冒着生命危险,依然有大批非洲女性趋之若鹜。她们认为,浅肤色是通往成功的关键,而这种心态正侵蚀着非洲社会。

    据法新社报道,当伊希玛·索巴德还是尼日利亚一家医学院的学生时,她在医学院第一次听说妈妈将孩子的皮肤漂白的事情,那时的她认为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然而不久后,她亲眼见证了这一“神话”: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的一家医疗站,一位母亲带着两个月大的婴儿走进来,婴儿身上布满了脓肿的疖子。婴儿的母亲解释道,她之前曾将一种类固醇乳膏与乳木果油混合在一起,涂满婴儿的全身,“据说这样可以让皮肤更白”。

    “我当时很震惊,这看上去太痛苦了。”索巴德说。但如今索巴德已经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对许多尼日利亚人而言,皮肤漂白已成为出生后的“标准程序”。“这样的心态已经侵蚀到整个社会,在很多人看来,皮肤颜色与能否获得一份好工作、一位好伴侣息息相关。”索巴德表示。

    据报道,皮肤漂白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颇受欢迎,包括南亚与中东,但尤以非洲为盛。“非洲正在经历大规模皮肤漂白潮流,尤其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之间。”南非大学生理学教授莱斯特·戴维斯说,“令人感到恐惧的是,我们无法得知,这样一些化学制剂在人体中逐渐累积到高浓度,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拉各斯,整形外科医生阿兰莫特·阿约巴米向客户收取15万奈拉(415美元),用于为期5周的美白注射疗程。然而在这个最低工资仅为18000奈拉(50美元)的国家,正规美白产品的价格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因此为了达到美白效果,普通尼日利亚人只能求助于非正规的产品。而这些所谓的美白产品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其中多添加了苯二酚,苯二酚是防腐剂的重要成分之一。尼日利亚药物管制机构对此发出警告:这些物质会引发癌症、损害神经系统、导致胎儿畸形等。据统计,在尼日利亚,每100个患有皮肤病的人中就有一半人使用了美白产品。

    据世卫组织的统计,在非洲,尼日利亚人使用美白产品的比例最高:77%的尼日利亚女性经常使用美白产品。排在其后的是多哥(59%)、南非(35%)和马里(25%)。随着非洲美白风潮的流行,各国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阻止非正规美白产品的流通。2016年,加纳政府对含苯二酚的产品实施禁令。今年7月,加纳食药监部门对妇女发出“切勿使用谷胱甘肽药丸来试图漂白婴儿”的警告。

    尽管各国频发警告与禁令,这些非法美白产品依然在市场上偷偷地流通,使用者也已对其上瘾。“在非洲,漂白皮肤是人们试图获得权力与特权的表现之一,而肤色与权力往往保持一致。”北卡罗来纳中央大学研究员亚巴·布莱说,“肤色浅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更有价值。”而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布莱认为这是殖民主义的有毒遗产。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一场名为“黑色素行动”的网络运动正试着挑战这一观念,改变长期以欧洲为中心的审美标准。然而,这样的舆论浪潮是否能在非洲反转依然是一大问题。索巴德医生认为,要在非洲彻底改变这根深蒂固的观念依然任重而道远。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