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5
评论;视点

重大题材制作与创新小品共同铺设人才成长加速轨道

上海歌舞团《看不见的墙》获现当代舞“荷花奖”,新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即将在沪首演


上海歌舞团红色题材舞剧新作《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国内第一部“谍战舞剧”,将挑战采用现当代质感的舞蹈语汇和表现手法,重新诠释这部红色经典。 (均上海歌舞团供图)
制图:李洁

    ■本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上海歌舞团红色题材舞剧新作《永不消逝的电波》下周将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连日来舞蹈演员们正在抓紧进行最后的打磨。在一众实力舞者的精湛表演中,身着白褂短衫、饰演小学徒的何俊波不算起眼。而看似不起眼的他,在今年“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中,力压诸多实力资深编舞,以自编自演的《看不见的墙》夺得最高分。

    这个年纪只有21岁、进团不过一年的湖南小伙交出的“成绩单”,折射出上海歌舞团在国有文艺院团深化体制改革背景下,以项目带动创新拓展、用机制助力人才快速成长,并最终反哺院团创作力、影响力的发展路径。

    大制作炼技艺

    现代舞重新诠释红色经典

    获奖的喜悦来不及消化,何俊波就投入《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紧张排练。这部凝聚着全团心力的作品,是国内第一部“谍战舞剧”,将挑战采用现当代质感的舞蹈语汇和表现手法,重新诠释这部红色经典。

    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永不消逝的电波》并不陌生。1958年,这部根据中共地下党员、革命英雄李白真实事迹改编,由孙道临、袁霞等人主演的电影曾轰动一时。为了完成最后发报任务,剧中人物李侠在敌人的枪口下发送出最后的情报。这一幕令无数人潸然泪下,成为中国影史上的经典。站在经典的肩膀上,此次歌舞团在保留人物事迹的同时,大胆重构,充满舞台呈现的巧思。

    序幕伊始,记者、职员、老裁缝等九个主要人物一字排开亮相,他们或掏出相机不时按下快门,或手拿文件游走在办公室,或提着皮尺为客人量体裁衣,平凡而忙碌。而这只是他们的“掩护身份”。他们的真实身份,将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一一揭开。

    不难看出,重大题材制作与创新小品,共同铺设人才培养的加速轨道,让青年演员在舞技与创作的双重锤炼中,释放前所未有的艺术能量。正如何俊波所感受到的,连续数月的排练,让如饥似渴的他收获良多。这是他毕业后第一次在重大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锤炼舞技的同时,他又以助理编导的身份全程参与知名编导韩真和周莉亚的创作过程,积蓄能量。“过去由于注重肢体动作的创新与个性,很少考虑人物的个性与情感。这一次的创作,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舞蹈观念。”

    开放招收人才

    给青年才俊拓宽创作空间

    就在一年多前,对何俊波而言,能否站上舞台成为主角还是个未知数,更不必说是站上全国顶级赛事的舞台,并参与一流院团的重大文艺创作。刚从解放军艺术学校毕业的他,由于定向输送不对口,最终选择报考上海歌舞团——既能上台跳舞,又能同时锤炼编舞技能。

    这是何俊波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上海歌舞团进一步开放招收人才的转折点。三位军艺毕业生在去年第一次被招进歌舞团麾下。上海歌舞团副团长王菁告诉记者,过去歌舞团鲜少招收北方应届毕业生。一来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输送人才基本满足舞团培养,二来北方院校的毕业生也更愿意留在北方院团。这次吸纳他们入团,过硬的舞技自然是第一标准,而舞团领导也在这三个年轻人身上谋划着更长远的目标——过去歌舞团擅长民族民间舞和中国舞,眼下正积极拓展现代舞、当代舞的创演力量,而何俊波等三人恰巧展现出这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艺术才华。

    事实证明这一次“人才投资”无比正确。踩着院团两年一度的“在路上——艺术创新扶持计划”申报截止日期,还在团里实习阶段的何俊波和同学张振国就提交了自己的作品小样。这个面向全团演员、编导的计划意在推动年轻人创作,由团里领导老师组成评审团择优给予资金资助和专业指导,有潜质的作品经过层层筛选得以从创意孵化到成型成熟,进而有机会被选送参与各大赛事展演和出访,为院团争金夺银。

    自此,院团不再以中小型作品为主导,而是放手让青年人才有充分的创作空间和成长弹性。何俊波数不清《看不见的墙》经历了多少次推倒重来,经过团里多少位前辈领导的指点。那一晚,凭借肢体倾泻而出的情感,他打动了“荷花奖”评委,获得97.78分的最高分,这也是上海歌舞团在这一单项奖上赢得的最好成绩。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