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记者 王嘉旖
经过近半年悉心修缮,位于愚园路的优秀历史建筑岐山村近日“逆龄”回归人们的视线。年轻人说:从没发现老宅这么好看;老人说:她只是回归了最初的芳华。
在岐山村,14栋优秀历史建筑外部与楼内居住空间修缮同步进行——因此,这里也成了全市首个同步完成内外部修缮的成片风貌保护建筑。
砖红色的外立面在冬日暖阳下别有一番韵味,弄堂内居民阳台摆放的鲜花绿植更悄悄传递出岁月静好。修旧如故,九旬岐山村以最初的“素颜”示人,而更让人动心的是,通过修缮,居民的居住品质得到了提升。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房屋改造升级,下一步还将进行包括架空线落地等在内的相关配套设施的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整体社区环境。
安静的弄堂让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北临长宁路,东依江苏路,南傍愚园路,占据着黄金位置的岐山村是市中心典型的成片新式里弄建筑群。建筑大多兴建于1925年至1930年间,而其“岐山”之名正来源于周武王的发祥之地。
这里环境幽静,受到当时文人墨客、商贾官员们的喜爱。新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爱国人士杜重远、电影演员祝希娟等名人都曾是这里的住客。
如今,岐山村内还保留着钱学森故居。据记载,1929年,当时18岁的钱学森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正是在岐山村复习备考,此后顺利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钱学森故居位于岐山村111号,是一幢砖木混合结构联列式花园住宅。由于后期维护得当,人们至今还可以在这个向公众开放的名人故居里触摸当年的海派生活细节。
留住历史中的那些迷人细节
时光静静流淌,留存着许多历史记忆,也留下了历史的斑驳。
岐山村不例外地有着历史老建筑的通病:房屋渗水、外立面脱落、承重结构不稳等,成为了原住民烦心的日常。
此次修缮工程花了很多功夫在细节上,以此留住老弄堂的旧时光。比如,房子的外立面形式多样,主要有清水墙、鹅卵石墙、拉毛墙和鱼鳞墙四种,修缮的方式各不相同。拿清水墙体来说,为了保护建筑物原始墙体不受破坏,工人选择对附着于真正墙体之上的水泥块进行人工凿除,用高压水枪喷刷冲洗,按照保护建筑的最高标准进行修缮,每幢房屋的“卸妆”工程就要耗费两周左右。等到墙体重现原本面目,再用专门的砖粉材料“修旧如故”尽可能还原墙体本来面貌。
此外,斑驳的墙面、陈旧的窗台、复古的信箱,这些见证了弄堂变迁历史的老物件也被设计团队悉心保留。比如,为了让海派韵味十足的木质百叶窗重现原貌,木工师傅们还亲自将百叶窗片一片片刨出来,之后再遵循传统技法将其固定;上世纪30年代,花园洋房里流行的洗手间地砖是马赛克花纹,此次修缮中,设计团队沿袭了复古的马赛克纹样,白绿色相间的地面还原了历史中最迷人的细节。
更在意提升生活质感
负责此次修缮项目的设计团队最在意的还是岐山村的居民住得舒心与否。砖木结构的老房子,舒适度自然比不上商品房,但设计团队自有“妙方”能让居民们的生活质感大幅跃升。
白蚁是威胁木结构房屋安全的重要隐患。此次修缮过程中,施工团队进驻现场后发现有几处房屋的房梁已被白蚁损毁得十分严重,影响到了房屋安全。他们颇费周折地重新更换了房梁,并进行了防蚁、防水处理。住在这里的居民们再也不用为“蚁患”烦恼。
与整体建筑气质不符的PVC材质雨水管也被换成了最初的铁皮雨水管。项目工程师陶凌告诉记者,更换雨水管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找人”——拥有铁皮锻造手艺的工匠大多年岁已高,寻找起来并不容易。他们最后成功找到了工匠为岐山村特别定制铁皮雨水管,铁皮雨水管的宽度要超过普通雨水管道,能更好地避免管道堵塞。下雨天,雨水打落在铁皮管上好听的“滴滴答答”声也重回居民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