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7
教科卫;专题

伴随断崖式降温,急诊、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相关科室进入就诊高峰

申城一夜“速冻”,医院尽显温馨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记者 李晨琰

    随着一波断崖式降温,申城一夜“速冻”,上海各级医院也迅速切换进入  “迎雨雪模式”:急诊、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相关科室进入就诊高峰。昨天一早,记者在沪上各大医院采访时发现,院方纷纷启动备班及应急预案,不少医院还连夜备好防滑垫、饭菜保温车等,尽显寒冬里的温馨。

    大脑动脉瘤破裂,连续七小时手术抢救成功

    “患者找到我们时,动脉瘤已经破裂!”就在周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卞留贯为一名56岁的女患者完成了动脉瘤手术,连续七小时作战,险情得以解除。“最近天气寒冷,神经外科就诊人数随之攀升。”卞留贯估计,因动脉瘤引发的脑出血病例将增加15%至20%,目前该院所有神经外科医生已24小时待命。

    浦东医院心内科主任朱中生这段时间也忙得不可开交。“刚抢救完两个病人,都是突发心梗的老人。”上海的这场雪下得突然,心血管疾病患者激增,浦东医院心内科病床眼下已爆满。

    “到了冬天,血压增高是必然的。”华山医院心内科主治医生谢坤提醒,别以为高血压是“老年病”,她刚接治了一位年纪尚轻的患者,因突然降温,血压飙升,引发腔隙性脑梗,所幸送医及时,稳住了血压。“很多病人不知道夏季与冬季的降压药物用量有所差别。”谢坤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可自备电子血压计。

    同样忙碌的还有社区医生。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席伟春刚经历惊险一幕:一位70岁的老伯晨练时突觉胸口绞痛,席伟春预判这可能是心肌梗死,立即为病人联系转诊,最终老人被确诊为急性心梗,在三级医院接受了支架手术,保住一命。

    增设“加强班”及备班,确保生命通道畅通

    雨雪天后,市民早晚出行容易发生滑倒、摔伤。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正密切关注急诊、尤其是创伤骨科的接诊情况,一旦出现急诊高峰,将会调派医生支援。

    关于冰冻天防摔倒,市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施忠民给出了“走路步幅尽量小,千万不要急吼吼”的建议。特别是老人在低温结冰天要尽量少出门,“机车族”则最好临时改变出行方式,自行车、助动车在这种天容易打滑引发交通事故,如不小心摔倒,不要急于起身。

    类似地,申城各医院均启动了冬季就诊高峰应急预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急诊患者增加,各科总值班想方设法加速急诊患者分流。仁济医院安排各科室加强门急诊力量,增加门诊号源和出诊医师人数,尽最大可能满足患者就诊需求、减少等候时间。瑞金医院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均增设了“加强班”,每日就诊高峰时段还增设了医生备班,一旦候诊人数达到预警值,即前往诊室增援。

    尽管天寒地冻,总有一些特殊人群必须要去医院,比如孕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刚刚对院内空调设备完成全面检修。“目前,产房夜班有3到4名医生值班,5到6名助产士24小时待命。”该院杨浦院区急诊护士长包蓓蕾提醒,气温骤降,易引发血管收缩,孕妇要特别注意妊娠高血压。目前该医院黄浦及杨浦院区周一至周日均设有门诊,体感不适的孕妇应及早就医。

    气温骤降,医院里的饭菜如何保温?华山医院的热循环电热饭车这两天已经“上岗”,该院营养科副主任陆冬梅说,让每位患者能在寒冬吃上热饭喝上热汤,是营养科给冬季病家的一份小温暖;新华医院则表示,正与中医科一起研究,准备给就诊患者发放姜汤或养生汤,让病家“暖口、暖手也暖心”。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