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2
要闻

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定时定点模式获市民基本认可

力争明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本报记者 祝越 李静

    市绿化市容局昨天召开通气会,介绍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推进情况。到2018年11月底,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源头分类实效模式更加明晰,定时定点模式得到市民基本认可,分类实效初步显现。

    分类投放精准度逐步提升

    源头不分类,末端就无法分类处置,所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产生垃圾的源头是重中之重。根据市绿化市容局发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上海将改变过去生活垃圾产生源头“零散推进”的方式,在原来一个小区、一个单位分头推进的基础上,实施整街镇或整行政区的全面推进。

    截至11月,在上半年完成道路废物箱分类标识更新基础上,全市已完成9700余座分类垃圾箱房和分类投放点的规范化改造。全市广泛推广“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党建引领,通过党组织将社区的居委、物业、业委组织起来,并结合社区条件,对部分高层楼宇物业管理区域,采用楼层设桶等因地制宜的模式,实现一批批垃圾分类达标和示范居住区,全市近50个街镇积极参与了垃圾分类达标街镇创建工作。

    计划新建扩建8座湿垃圾处理设施

    上海目前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为2.3万多吨/日,其中,实际投运的焚烧能力约1.3万吨/日,全市湿垃圾分出量已达4400吨/日,“两网融合”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量1100吨/日。

    上海正积极改变收运处置能力不足的“痛点”。截至11月底,全市已配置湿垃圾专用车约650辆、干垃圾专用车约3000辆、有害垃圾专用车15辆,与去年相比,湿垃圾专用车增加约200辆、干垃圾车辆减少约200辆,有害垃圾车增加15辆,既满足全市当前分类运输的需求,更体现分类成效,湿垃圾增量与干垃圾减量形成明显对比。

    在末端设施建设方面,本市按照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工作要求,启动新一轮生活垃圾末端设施建设,其中,将集中规划新建、扩建湿垃圾处理设施8座,至“十三五”末形成7000吨/日湿垃圾处理能力。干垃圾以焚烧处理为主,计划新建、扩建7座,力争2021年前后形成2.8万吨/日以上焚烧处理能力。此外,还将建设一座设计能力为5000吨/日的综合填埋场,以满足生活垃圾处理后各类无法利用残渣处理的需求。

    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开始升温

    今年以来,各区、街镇、社区纷纷行动起来,总结几种促进垃圾分类显实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包括以长宁区古北华丽家族社区为代表的“党建引领、三驾马车”推动法,以长宁区上航新村为代表的“五定模式”工作法,以崇明区城桥镇为代表的“党建引领、在职党员双报到”社区工作法,以长宁区干休所为代表的部队小区“党建联建、双拥平台”工作法。

    近日,面向幼儿园和中小学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已发布,有关方面还通过12场活动向全市幼儿园和中小学科普老师作了系统培训,将生活垃圾分类实践和现阶段有关垃圾分类理论知识普及到学校,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今年9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已由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现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二审,计划本月下旬提交三审。

    下一步,上海将根据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质增速,继续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加快末端设施建设,完善全程社会参与性监督,力争2019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全覆盖,并于2020年全面达标。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