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长三角一体化又进化出一个全新的合作维度——大数据。昨天,首次由长三角大数据主管部门主办的大数据应用比赛“SODA 2018”正式落幕,500多个创新团队踊跃参与,对长三角政务和商业数据大胆加工,大开脑洞,展示了数据跨界流动所能形成的巨大价值。
获得赛事前两名的大数据创新团队表示,如果相关部门能持续提供所需的“数据原料”,那么,他们每年或许能为三省一市节约数亿吨的自来水消耗,或是为大量的阿尔茨海默症潜在患者提供难得的早期干预机会。产业主管部门透露,长三角正瞄准关键痛点和堵点,通过更深入、更广泛的数据共享,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SODA”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数据应用赛事,2015年由上海市经信委牵头创立。它本着“数据众筹、应用众包、问题共治”的互联网思维,由政府带头拿出原本“深藏不露”的公共数据,向全球数据挖掘团队公开征集应用方案,以解决社会问题,或是发现有商业前景的大数据创业项目。三年多来,全世界一万多名创新者向主办方提供了上千个大数据创意,10多个团队成功创业,融资金额超亿元。
今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SODA”也升格,由三省一市共同主办,希望充分利用长三角丰富的开放数据资源和雄厚的大数据产业基础,以数据创新服务长三角协同发展。
记者注意到,今年从500多个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的27个获奖项目,许多都带有鲜明的“长三角一体化”印记。
获得大奖的“水网卫士”项目,通过抓取、分析智能水表读数,可以及时发现城市自来水管网存在的漏点,甚至预判骨干管线的爆管。团队负责人辛帅告诉记者,长三角多地的自来水管网漏损率超过40%,也就是说,有40%的水白白漏走了。辛帅说,如果项目能推广,每年至少可为长三角减少自来水消耗五亿吨,价值逾20亿元。
另一个大奖项目是由“未来之星”团队提交的“阿尔茨海默症动态感知和智能分析”。该团队将通话时间、IPTV开机率、互联网上网行为等数据,与复旦大学类脑研究所的大脑影像数据进行比对,形成特定的行为分析模型,从而可以对老年痴呆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最终可以形成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康复的全流程方案,造福医患。
而在其他获奖作品中,长三角元素也是比比皆是。包括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洞察地图、长三角旅游大数据平台、长三角空气污染协同治理大数据平台、长三角全域信用体系构建应用等等。
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表示,本次赛事由于加入了更多来自长三角的政企数据,数据集从往年的10多个增加到近50个,为创新团队提供了更丰富的“养料”,使得获奖作品的质量较以往更高。同时,作品中有近半数聚焦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包括交通、环保、旅游、城市规划等,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非常重要的内容。
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琚春华则表示,通过加强数据一体化,长三角可以成为全球数据联动发展的标杆。
据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三省一市相关部门正在就大数据合作深入探讨,重点包括共建数据基础设施、携手营造大数据创新生态、寻找大数据应用场景等。针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几个重要堵点——跨区域审批、跨区域就诊、跨区域结算等,明年长三角有望推出相应的数据流动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