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影片《春天的马拉松》昨天在上海点映。主创们一人一句,抛出他们的推荐辞。
“新农村的美景超乎想象,希望观众能因为我们的电影到今日农村去走走看看。”导演夏晓昀和特别出演的杨昆都成了浙江宁海的粉丝。
“一个老是‘对着干’的领导。拿着鸡毛当令箭,其实私心颇重。”马副镇长的扮演者冯晖站在人物塑造的角度,揭开影片的灵感发端——推行于浙江宁海的《村级权力清单》,俗称“36条”。
“我演的角色在片里叫方小小,男朋友冯一鸣是个泥金彩漆非遗传承人,年轻工匠坚守乡土,深深打动了我。”演员尹彤的角色戏份不多,呈现的思索却很有代表性:年轻人与乡村,是亲是疏?
自然风光、乡情民俗、基层治理、文脉情怀,这些都是电影《春天的马拉松》打开的观影视角,但又不尽然。追踪影片台前幕后,它探索的长三角影视一体化发展路径,它接续的上海乃至中国农村题材影片传统,都是影片带来的多维度视角。从某种角度而言,《春天的马拉松》如同一幅导赏图,把观众引向新农村的诗和远方。
即日起,上海展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国产新片展映”活动,《春天的马拉松》位列九部改革开放题材重点影片之首,将于12月14日正式上映。
浙江基层的改革探索,被上海创作者敏锐捕捉
2014年早春二月,浙江宁海县,村民们人手一本“36条”。有了这覆盖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行使村务权力全部事项的小册子,小微权力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浙江基层的改革探索,被上海创作者敏锐捕捉。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的宁海“36条”,经由本土作家张忌编剧,化成了大银幕上云顶村的生动故事。
片中,云顶村掩藏在山林竹海、云遮雾绕间。梧桐引来金凤栖。良好的自然生态为小乡村引来国际山地马拉松的青睐。为迎接国际友人,村里开建文化园,路面硬化工程也提上了日程。故事的主要矛盾就此展开,征地建园的补偿款是否公平公开公正,各项工程承包事宜是否符合“36条”精神,大小公务都在全村村民的监督之中。
张铎饰演的方春天是云顶村村长,年轻有为、一心为公。但在处理路面硬化工程时,他为解燃眉之急犯了一个原则性错误:按“36条”规定,工程款项超出10万元的,须在村外招投标。眼看赛事在即,他将工程拆包成两个10万元以下的标的……在编剧张忌看来,方春天虽不含私心,但“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也是影片创作的根本初衷。
新农村题材,是当下上海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蓝海
伴随剧情推进,十里红妆、宁海平调、泥金彩漆等当地非遗文化一一亮相。一座理想中的当代乡村更渐次呈现:村干部在日常村务中如何用智慧处理琐事、以法治规范基层治理,护林员怎样无私守护着全村最宝贵的“金山银山”,年长的村民善用互联网经营山顶民宿,村里的文化园让许多年轻人看到了承续文脉的前景、转变观念留在村中发展。
演员杨昆记得一次拍摄花絮,恰好能为新农村的魅力做注脚。拍摄云顶村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一场戏,剧组召集了几乎全村的人。临近中午,村民们纷纷坐不住了想回家。导演告知,剧组管饭。可村民的反应出人意料:“我们得给游客做饭去。”原来,当地绝大多数农家都办了民宿,且家家有客人。导演夏晓昀说,他们希望将当代中国乡村之美介绍给都市里的观众:村民乐居,年轻人愿留,国内外宾客近悦远来。更重要的是,在制度的保障之下,每个人都能朝着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不断前进。
影片的出品方还看到了另一重深意。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提到,“抒写现实主义农村题材,上海有着优良传统”。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咱们的退伍兵》农村三部曲,以真实又诙谐的笔触,展现农村的乐活景象。许多年过去,农村题材作品渐渐远离了视线。但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新故事、新气象,无疑是一片创作的蓝海,等待着影视人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