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空军某部高级工程师谢彬蓉自主择业回到老家重庆。一次偶尔机会,师范院校毕业的她在网上看到了四川凉山需要社会公益人士接力支教行动的消息。
在得到丈夫和女儿的理解支持后,2014年春节一过,谢彬蓉就剪去齐腰长发,背起行囊,“飞”到了四川凉山的彝族村落,做起了一名支教老师。
谢彬蓉支教的首个学期期末,她被交换到乡里软硬件条件较好的中心小学监考。原以为这里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应该比村里的学生更好,“但看到试卷上大片大片的空白和歪歪扭扭的汉字,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时,我心如刀割。”那一刻,谢彬蓉意识到,在这里最匮乏的还是师资力量。
自此,谢彬蓉就像一只候鸟,每逢学校开学,她就离开繁华的重庆“飞”到山里与孩子们在一起。一转眼,这已是她支教的第10个学期。
谢彬蓉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玉米、土豆、核桃、辣椒入手,教孩子们学会加减法。她还自编歌谣教孩子们认识拼音和汉字。让她惊喜的是,孩子们学得很快。一个学期下来,他们不仅学会了所有的拼音,而且学会了声调、标调,还认识了100多个汉字。除了教孩子们识字算题,谢彬蓉还教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有了开放的视野,有了良好的生活方式,才会有改变贫穷面貌的信心,脱贫才有希望。”
更让她感动的,是孩子们的纯真:天冷没有菜吃,孩子们就从地里挖来鱼腥草;水管被冻住了,孩子们就在冰天雪地里走出去老远到河边给她砸冰提水;一个孩子还在写新年愿望时这样写道:希望老师能永远陪着我上学……
“孩子们需要我,需要学习,也需要爱。”谢彬蓉说,她越来越离不开那个地方,离不开那些孩子。
黄良荒 杨雅雯
(据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