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钰
■根据去年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已成为拉动文化消费增长的核心区域;90后、00后青少年的文化消费需求最旺盛,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潜力很大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文化最精致、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集中了优秀的高校、人才和技术。进一步挖掘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更开放的文化观。未来文创是美学经济、体验经济,更是意想不到的惊奇经济
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从泛娱乐到新文创、从网红到质红,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向更高端、更广阔的市场?对此一些专家学者纷纷以海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对长三角地区营造文化创新生态、资源跨界融合提出建议,呼吁寻找到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升级的下个引擎。
发挥大城市群“美第奇效应”
有专家指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能对文化产业提升发挥集聚和引擎作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教授表示,目前产业发展模式正在从开发资源、矿产、金融资本的要素驱动,向开掘信息、孵化知识、打造创意的创新驱动转化,长三角地区正在经历其中“效能驱动”的过渡阶段。参考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汇聚多元文化、交叉领域创新的经验,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人才培养、文化企业规模都具有优势,大有可为。
“美第奇效应”为何能让大师云集于城市、精品力作不断产生?答案不仅在办公室、生产车间,也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佐佐木雅幸以“创意之城”横滨对所有银行办公楼大刀阔斧的改造为例说明,除了公共文化设施,其他公共设施的艺术化能吸引更多热爱文化氛围的艺术家,让年轻人投身文创行业,激发全民创作活力。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指出,根据去年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已成为拉动文化消费增长的核心区域;90后、00后青少年的文化消费需求最旺盛,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潜力很大。但文化产品的消费并非刚性消费,如何以高端创意激发消费,减少低端无效的供给,继续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值得行业进一步思考。
技术引领变革,文化创意赋能
不少专家注意到,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未来的文化产业变革密切相关。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能给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文化消费日渐呈现出跟数字化相关的碎片式、沉浸式、延伸式、社交式和虚拟式的趋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文化消费,已经占文化产业增长量的80%。”李凤亮比较分析,珠三角新兴业态发展中技术引领作用突出,而长三角地区相对而言更能体现创意产业驱动。长三角地区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能优势,有待进一步探索。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文化最精致、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高校、人才和技术。进一步挖掘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更开放的文化观。”李凤亮以美国对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等IP改编为例,提出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资源不能放进博物馆“供起来”,更要“甩掉思想包袱”,大胆跨界开发。向勇也表示,未来文创是美学经济、体验经济,更是意想不到的惊奇经济。
浙江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杰教授则提出,长三角地区是精致优雅的江南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结合,在长三角一体化的价值认同下,以大数据等技术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或有望为长三角文创产业发展找到下一个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