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2
要闻

增加新内涵 注入新活力 实现新发展

进博会为“上海制造”提供升级提示


首届进博会的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内,客商正在咨询了解相关信息。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记者 张晓鸣

    搭载“十八般武艺”的高科技工装、由一排机械臂组成的“智慧工厂”、加工精度可达4微米的“钢铁巨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制造业领域展出的一批亮点展品和尖端科技令人难忘。与此同时,进博会也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洞察行业发展热点和前沿科技趋势的窗口。面向未来,进博会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制造业。

    更多更新技术落地生根

    有人曾担心进博会的“含金量”:那些国际巨头会把最好的东西带来吗?

    揭开面纱后的进博会告诉人们:多虑了!

    德国瓦德里西科堡公司最新研发的“金牛座”龙门铣第一次走出其“出生地”欧洲,把它的亚洲首秀献给了进博会。这座总重量达200吨、相当于25头大象体重的庞然大物,加工精度达4微米,能制作各种复杂零件。这件明星展品很快就找到了中国买家。在瓦德里西科堡中方首席代表刘中柏看来:“中国市场正越来越开放,我们不会缺席,明年会带一些技术水平更高的产品来展示。”

    在汽车展区,通用、丰田、沃尔沃等企业都希望以进博会为契机,将新理念、新技术引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伙伴开展新的合作。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离不开融入全球分工协作体系的助力。比如,1978年12月23日,宝钢在上海打下第一根桩基。四十年来,宝钢的生产建设离不开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离不开从全球采购高品质的铁矿石、原煤、焦炭等原材料,离不开外方人员的大力支撑,每一卷宝钢产品都有着国际化的基因。改革为中国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沃土,开放则推动中外制造业交流不断扩大,带动更多更新的技术应用在中国落地生根。

    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进博会上,国外参展商带来了全世界最小的心脏起搏器、最薄的血压仪、最快的免疫分析仪、“万物互联”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可与人协作的工业机器人、“会飞”的汽车等。这其实也在督促中国企业在供给侧尽快补齐短板,加快创新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

    瞄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不少中国企业抓住了未来转型升级的机会。在进博会578.3亿美元的意向成交额中,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成交额最高,为164.6亿美元。

    比如,为进一步推进钢铁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莱钢电子需要寻求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力量,打造“智慧”高效生产流程。在进博会上,莱钢电子与施耐德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与西门子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园区智能网联测试示范区。该项目是国内第一个基于5G环境的开放道路智能网联测试基地,建成后将带动上下游智能网联相关产业发展,建立车联网生态圈,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外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将激活中国相关产业,倒逼其进行产业升级,既在微观层面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以市场化标准实现优胜劣汰,也在宏观层面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迎来机遇

    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对于上海来说,也是一次借力各方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难得机遇。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出现新的变化,跨国公司不断调整全球产业链布局。要擦亮“上海制造”这块金字招牌,  “上海要集中火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说,把握“上海制造”的内涵特质,应该注重高精尖的属性要求,体现智能融合的时代特点,突出质量标准的导向引领。

    上海将借助进博会的宽广舞台,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打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上海经济更高质量发展。进博会上,45家市属企业集团组建上海市交易团国资分团,采购商企业累计3500多家,采购的众多项目将促进上海国有企业与外资外商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各种合作。

    此前,上海已在7月发布“扩大开放100条”行动方案,其中17条是“构筑更加开放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近期发布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7条”,从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七个方面对进一步助推民营经济发展作出部署。

    曾经,  “上海制造”在大家心目中都留有美好记忆。如今,“上海制造”不仅要传承产业优秀基因,更要借助进博会契机,增加新内涵、注入新活力、实现新发展。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