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4
专版

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 树立矛盾纠纷化解之典型

十大社会治理经典案例展示(之二)


    劳资纠纷、邻里纠纷、小区停车纠纷、婚姻家事纠纷……如今公民法律维权意识在不断提高,社会基层的法律需求日趋扩大。相对应的,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社会问题的组织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地不断涌现,他们正在成为社会治理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的中坚力量。

    自2018年10月开始,“‘爱我中华’2018上海法治行风采系列活动·社会治理‘智慧化+法治化’经典案例秀”征集评选活动全面启动。

    本次活动由文汇报社、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主办,上海市律师协会社会矛盾化解业务研究委员会、律新社协办,旨在发掘上海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典型,研究和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成果,推动案例库数据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本次活动亦得到了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案例征集启动后,近百家法治类社会组织向主办方踊跃报送了近千份典型的社会治理案例材料。

    经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探讨,主办方初步精选了16家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的30个经典社会治理案例,这些组织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服务手段,解决了社会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主办方将此30份案例进行在线投票展示,社会反响热烈,短短四天内就有125217人访问页面,仔细参详了16家社会组织选送的30份社会治理案例,并投出了38833张选票。在专家们的共同商讨下结合线上线下投票结果,共遴选出10件“社会治理‘智慧化+法治化’经典案例”。

    11月12日,社会治理“智慧化+法治化”经典案例秀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律协如期举行。研讨会上,社会治理方面的多位专家学者、十余家初选入围的社会组织代表云集一堂,分享点评社会治理精彩案例,探讨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上海东方调解中心】

    讲法讲理讲情,保障交通事故纠纷双方权益

    上海东方调解中心调解员曹丹介绍,东方调解中心是一个以调解的方式,独立、公正、高效地帮助当事人解决各类专业性、行业性纠纷的社会组织,设有医患、物业管理、道路交通事故等专业纠纷调解委员会。目前,中心拥有一支由60余名专业调解员组成的专职调解员队伍,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均有调解所需的专业背景,2016年人均成功调解纠纷数达293件。

    2018年5月,在某路口,郑某驾驶的小型轿车与王某驾驶的电动车发生碰撞,造成了王某两根肋骨骨折的道路交通事故。交警根据现场勘察结果,对双方责任划分做出了确定,开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并认定:郑某承担此事故的全部责任,王某无责任。双方对事故责任认定无异议,却在具体赔偿数额上发生了分歧。王某要求郑某赔偿医药费、误工费、护理费、营养费12800元,外加5000元后续治疗费等费用。而郑某认为,可以适当给予王某后续治疗费,但其要求5000元数额过高。

    调解员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后提出,伤者王某如果认为伤情还需要治疗的话可以继续治疗,待治疗完成后可再来寻求通过调解来解决理赔纠纷,如果现在需要解决理赔纠纷的话,那只能按照现有实际发生医药费用来进行理赔,因为后续治疗费用并没有实际产生。随后,调解员从法、理、情的方面单独与郑某沟通,希望郑某能考虑因为他的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他人肋骨骨折的严重伤害,从人文关怀角度来说,在保险公司对伤者理赔外,能否也对伤者做出一定补偿。通过调解员劝解,郑某也表示愿意个人补偿1500元。同时调解员也耐心对王某进行相关法律法条进行解释,最后王某终于表态,愿意接受郑某1500元的一次性补偿费用。在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对交调委工作及其调解结果非常满意。

    交调委调解员本着平等、自愿、合法、公正的原则,让双方当事人充分表达意见,找出双方纠纷的异同点,并提出合理的调解方案。同时,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的规定,一一解析清楚当事人提出的赔偿费用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的规定,保障双方,特别是受害者的能及时、充分获得赔偿,保障其权益实现,并在自愿、合法基础上达成一致。

    上海市委政法委研究室主任徐礼强点评——徐礼强高度肯定了与会的各家社会组织的工作成果。他说,社会组织长期战斗在社会基层治理的第一线,用自己的专业水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念服务广大社区居民群众,作出了很多贡献。社区基层是整个社会的细胞和神经末梢,城市的发展改革,离不开基层的稳定。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在基层,需要多元力量的参与。目前上海每年调解的案件有30余万件,调解成功率达到了93%,极大地缓解了司法机关“案多人少”的现状。这些鲜活的案例、成功的经验和创新的模式足以证明社会组织在未来的社会治理工作中将大有可为。

    【上海杨浦区天一市民诉求调解中心】

    专业法律人帮助构建三元信访矛盾化解机制

    上海杨浦区天一市民诉求调解中心主任张善美律师分享了社会组织工作中的理念。她认为,律师做社会组织首先要坚持“非盈利性”,要坚持以市民诉求为导向,通过律师的专业服务,在“政府——居民”的二元关系中构建“律师”第三元,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社会的各种矛盾纠纷。

    天一律师事务所及市民诉求调解中心配合杨浦区建立的“政府——律师——信访人”三元信访矛盾化解机制模式取得了直接成效:稳定的合作制度;清晰的运作流程;日常化的合作平台。同时也收获了社会效益:首先,律师的介入,提高了区政府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政府部门与律师坦诚合作,律师从法律的专业角度帮助政府了解信访矛盾的全部信息,减少程序错误,避免行政瑕疵。为政府提出禁得起考验的化解方案,大大提高了政府矛盾化解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同时也帮助政府敢于面对信访人,有错必改,无错坚持。其次,律师的介入,提高了信访人理性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律师的介入符合了信访人“找个人评评理”的心理需求,律师并能从法律的角度帮信访人分析信访事务的来龙去脉,引导信访人回归理性,争取一切合法的利益。最后,律师的介入,缓解了官民矛盾,为城区转型发展创造稳定环境。

    七年来,天一市民诉调中心秉持公益性、公正性与专业性的宗旨,打造了一支热心公益的律师志愿者队伍,探索了一条律师参与化解矛盾的新路,实现了由被动参与信访到主动参与信访的转变,由单一职能向多元职能的转变。

    “政府——律师——信访人”三元信访矛盾化解机制正式强调了法律在信访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和信访人之间树立了法律的权威。有利于政府在信访矛盾化解中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进一步推进政府部门在日常行政中“依法治理”。天一律师事务所以及诉调中心将继续发挥好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以奋进的姿态,用法治的精神,为及时有效化解信访矛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成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徐中振点评——杨浦区的社会治理工作成果为我们带来了启示,国家正在为人民建设高品质生活,高品质生活除了物质生活、文化娱乐以外,更重要的是矛盾冲突的妥善化解。人民群众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求,这样的需求由谁来满足?法治化社会组织是担任这一使命的绝佳人选。

    【上海市黄浦区工商联(总商会)法律服务中心】

    服务民营企业,为依法经营提供智囊

    上海市黄浦区工商联(总商会)法律服务中心秘书罗梦璇介绍,他们为会员企业建立了框架式的法律服务体系,把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法律风险并降低可能带来的损失,提高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并持续、稳健发展。

    黄浦区工商联(总商会)法律服务中心下设民商事人民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团队、企业家法律服务工作站,运用多种法治化方法,全方位立体式地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

    2017年7月,黄浦区工商联(总商会)与黄浦区人民检察院在全市率先成立企业家服务工作站。2017年,民商事调解委员会与区人民法院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民商事案件调解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突破,调解成功率不断提升。同时,法律服务中心聘请连续五届获得上海上海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社会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上海李小华律师事务所担任常年法律顾问,律所组成了资深专业律师团队,根据黄浦区工商联(总商会)的需求,对于会员企业遇到的重大涉法问题出具法律意见书。法律服务中心会同民商事调解委员会定期向成员律师及民商事调解员征集经典案例分析,并经由区工商联微信公众号向会员企业推送,案例内容涉及企业日常合同纠纷、物业合同纠纷、劳动人事争议、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增强会员企业家法治意识,提高对企业日常经营法律风险的警觉性。

    黄浦区工商联通过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在守法经营的同时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及品牌权利保护的法律意识;并注重加强刑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推广黄浦区工商联法律服务中心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使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上海市社会建设研究会副会长方士雄作专家点评——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而且领域广泛,可以大有所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需求日益增多,需要有更多的实践创新,让法治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方式。社会治理要体现以人为本,好的治理在于拉近了与服务对象的距离,通过有效服务,最大限度地让更多民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上海静安区福民法律服务中心】

    突发事件一再发酵,专业调解平息波澜

    上海静安区福民法律服务中心行政主管夏沁维在案例分享中,从一起亡人事故的矛盾化解实例出发,详细阐述了福民团队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发挥“政社合力”,把矛盾调解的关口前移,创新调解手法,体现精准专业的法律素养等工作成果。

    2017年,某商场发生一起人员坠落电梯井事故。当事人系外卖派送人员,由于操作不慎,在电梯轿厢上行后仍强行推开电梯门,意外坠落电梯井身亡。事故发生后,死者家属立即从外地赶至上海,聚集多人在商场门口祭拜死者,导致多人围观,严重影响了商场的正常经营及周边的公共安全。

    街道平安办及司法所在了解情况后,迅速联合派出所等部门成立了“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组”。福民法律服务中心立即委派了群体性纠纷处置经验丰富的姜涛律师和张浩律师一同加入了“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组”,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安抚劝说及现场处置工作,主动搭建平台,将“防止矛盾激化”作为该案件的核心任务。

    福民法律服务中心与街道、派出所等地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及时发挥“政社合力”,律师主动站位第一线开展劝导工作,将专业调解的关口不断前移。社会组织及时、快速的介入使得矛盾逐渐向合理合法的协调方向发展,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福民法律服务中心创新调解方式,创建了“微信调解”这一新兴技术手法,改变了以往“背对背”、“面对面”调解的固化模式,在群体性矛盾中起到了信息传播速度快、调解时间灵活、调解次数密集的良好效果,通过实际进展的高效率取得了当事人的信任,保障了之后的协商顺利进行。

    在赔偿金的协商方面,福民法律服务中心律师体现其专业技能,在金额核算方面做到精准、细致、合理,得到了矛盾双方的一致认可。在调解协议的拟定中,律师以签订商业合同的标准来要求调解协议书,做到了规范、详细、责任明确,为双方当事人免除后顾之忧。

    上海市律师协会社会矛盾化解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米玲玲点评——

    向工作和奋斗在法律服务社会治理第一线的人员表示感谢和敬意。社会治理是社会矛盾化解业务研究委员会持续研究的重大课题。她表示参与社会治理、矛盾化解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毅力,做好这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共情”,通过换位思考取得矛盾双方的信任。

    【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

    关注外籍居民,打造涉外和谐社区

    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副主任方哲在发言中讲述,复恩中心针对所在社区外籍人士密集的特点,以外籍人士的法律需求为导向,建立了一整套专注于“老外”的社会治理特色工作方法。位于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的古北社区居住着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近2万名外籍居民,占实有人口比的25%,是上海老牌的涉外知名社区。特别的社区,也会存在一些特别的问题,例如外籍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如何融入社区自治、如何处理与本地社区居民的关系,发生法律问题时,如何通过调解这一温和的争议解决方式,打造涉外和谐社区,以及如何跨越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鸿沟。

    特殊环境自有特殊策略。复恩中心以需求带动服务,满足当地政府服务外籍居民的需求,同时也深入社区,了解社区外籍居民的需求,找到了涉外服务的最佳切入点,撰写了《古北涉外法律服务三十问》《涉外社区法律服务一本通》等涉外法律服务宣传材料,在社区帮助下发放到各个外籍居民的家中,宣传材料一度洛阳纸贵。他们有效处理外籍居民的法律咨询,同时推动着线下咨询向线上咨询的转变。复恩中心非常注重提升人民调解员处理涉外咨询的能力,用授人以渔的方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并充分调动境外社群的积极性,在古北市民中心,为外籍人士带来全英文的法律讲座。

    在社区自治项目中,往往存在多个需求需要顾及,包括需求方和实际服务接受方的需求。古北涉外法律服务案例的亮点在于,有效地将两者的需求无缝衔接在了一起。通过专业、创新、灵活的方式,将专业枯燥的法律知识,通过讲座、工作坊、手册、社群推广、线上讲座、热线咨询等多种形式,精心精准地传递到外籍居民。

    整个法律服务项目整合了法律、多语种、多国文化等各项专业内容。凭借复恩法律志愿者的多样性和专业性,使得这一看似难以由一个单一机构承接的工作任务得以完美的完成。

    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常务副主任童潇点评——通过案例秀活动,我们发现一大批法律类社会组织成为了目前解决社会矛盾的主体,服务的内容和覆盖的群体非常广泛。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运用了法治化和智慧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把社会治理工作纳入了法治化的轨道。很多社会组织注重线上和线下协同化解矛盾,体现了社会治理“智慧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版撰稿 魏跃明)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