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上海医疗”正逐步走向亚洲前列,品牌影响力在亚洲地区持续显现!昨天闭幕的首届亚洲医院创新与发展论坛传递信息:据专家对新加坡、东京、首尔等亚洲医学发达城市的比较研究显示,上海的发展潜力和势头向好。
“上海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已进入冲刺期!力争到2020年,上海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将基本实现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目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邬惊雷在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首次详解上海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路线图”。
“顶天立地”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6月发布最新《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跨省就医患者中前往上海就医的人数占18.93%,上海已成为全国异地就医患者流入最多的地区。
老百姓的“就医地图”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医疗水平。邬惊雷称,上海市民三大健康指标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水平,全国领先,这与上海始终瞄准亚洲一流、国际先进的定位,深入实施医学领先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双建计划”,着力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增强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密不可分。如今,上海正全力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这也被视作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
邬惊雷介绍,上海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至少要做到“七个一流”:一流的医学学科、一流的医疗服务、一流的医学人才、一流的医疗保障、一流的公共卫生服务、一流的卫生监督、一流的国际合作。具体来说,医学教育科研处于亚洲领先水平,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亚洲医学交流、教育与培训的重要集散地;高端医疗服务业发达,较好满足在沪外籍人士的就医需求,并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病人来沪就医、医务人员来沪进修学习;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居民享有较高的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居民健康水平保持亚洲前列……
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关键要实现上海医疗卫生事业的“顶天”和“立地”。邬惊雷形象地总结说:顶天,即拥有较强的医学技术及技术辐射能力,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并不断提升上海的国际形象;立地,即拥有适宜的基本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改善上海民众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
用好“三大红利”打造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科学谋划,落实为要。最新统计显示,上海拥有50家三级医院、32家三甲医院,以三甲医院为核心的优质医学资源高度集聚于上海,在全球城市中也罕有其匹;上海拥有一批高水平医科大学与科研院所,基础与临床科研“双轮驱动”,实力雄厚。“十二五”时期,上海共获得国家科技奖38项,占全国卫生系统该奖项的28.3%。
上海还拥有35个国际先进的临床医学中心,涌现出中山医院心血管病学及内镜医学、肝脏肿瘤,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瑞金医院血液病学,质子重离子医院放疗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科技术团队。
这一切提示着上海医疗的“底子”很好。邬惊雷谈到,上海医疗在此基础上还要“再进一步”,为推进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上海医疗服务国际化、智能化、人文化、区域合作化等方面发展。
这一系列工作包括:实施“腾飞计划”,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落实《医学科技创新规划》,推动人口健康领域“全链条式”的科技创新;加快“一网通办”等“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上海对标对表制订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去年《“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出台;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简称“健康服务业50条”);今年,进博会召开之际,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实施意见》(简称上海“鼓励药械创新32条”)……好政策“三连发”,上海正对标波士顿、伦敦等世界生物医药名城,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进入“冲刺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