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金婉霞首席记者 许琦敏
11月16日,中宣部发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逸平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王逸平与病魔抗争25年,矢志不渝研发原创新药的事迹在社会各界广泛传播,他的精神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在学习王逸平先进事迹的过程中,沪上科技工作者纷纷表示,身为一名党员科学家,王逸平正是用自己无私奉献的一生在践行科学精神,坚守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初心,他那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忠于党和人民、献身科学的崇高品格将化为一股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
当下,我国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上海正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无数为王逸平事迹感动着的科研工作者表示,要将榜样的力量内化为工作的动力和激情,面对一座座科研险峰,要像王逸平那样,时刻拿出“再战一回”的勇气和决心。
既要“再战一回”的勇气,又要“十年一剑”的耐心
“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坚持下去”“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再战一个回合”,这些王逸平常说的话,展现了他鏖战新药研发不屈不挠的精神。
对此,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药物发展研究室、缓释实验室主任邵海浩深有共鸣:“他的话让我感同身受。药物研发犹如一场寂寞的马拉松,常常十年努力只能获得些许推进。”为了研发出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制剂,邵海浩经历了20年苦心磨砺,深深懂得“十年一剑”的含义,“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逸平的先进事迹将一直激励着我朝着马拉松的终点跑去。”
不仅新药研发需要时刻“再战一回”,任何领域的创新其实都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2所科技发展部科研人员汪毅感叹,计算机技术迭代迅速,日常研发工作不进则退,压力也很大。做中国的原创新药是为人民健康筑起防线,计算机技术的自主可控则是保证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他说,“王逸平的事迹让我愈发懂得创新要只争朝夕,我们要加倍努力,争取早日研制出世界一流、自主可控的计算机系统,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把善意和健康留给别人”的境界应为年轻人师法
王逸平曾说,“把病痛隐藏起来,把善意和温暖留给别人”,这句话深深触动着上海计生所医院副院长、超声科主任黄豪光。这几天他总是在心里问自己:“对比王逸平老师对药物研发事业的执着信念、忘我工作的精神,身体健康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懈怠?”
黄豪光说,以前总觉得每周工作六天、节假日很少休息也不计较收入,就算是很大的奉献,可现在觉得自己的境界需要提升。“学习王逸平的精神,就是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健康的无限奋斗中。”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邓海啸说,王逸平的人生境界令人敬仰, “哪怕生命有限,也绝不投机取巧,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解决最关键的科学问题。这是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向王逸平学习的治学态度。”
人生格局决定生命的高度,不贪浮名脚踏实地
胸怀家国,心系人民,这种使命感和价值感驱动着王逸平,也在众多科技工作者中引发共鸣。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王迎春说:“智库工作同样需要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科学的精神和执着的情怀,要勇于做出卓越的战略研究成果,甘于坐冷板凳,敢于且乐于啃硬骨头。”
王逸平曾说:“荣誉头衔是虚的,新药研发是实的,课题组工作是实的,做人是实的。”这种人生态度,令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常亮无比感慨:“一个人能否做大事,取决于胸怀。最大的胸怀就是心系国家、心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说,自己从王逸平身上学到了何谓格局——誓要做出全世界医生首选的处方药,“正是这样的人生追求,决定了他生命的高度。”
“王逸平的感人事迹,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科研工作的平凡和伟大。”国家人类基因中心助理研究员王莹说,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踏实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对榜样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