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5
要闻

上海出品改革开放献礼剧《大江大河》定档12月10日东方卫视首播

看那奋进小溪汇入改革大潮


《大江大河》从三个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切入,看看这一条条各自奋进的小溪流,是如何最终百川归海,汇入了上海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成为上海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他们曾是不起眼的小青年,从各自故土出发,踏入同一条时代的江河。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正午阳光影业、SMG尚世影业出品的电视剧《大江大河》日前定档,将于12月10日在东方卫视首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启了一条令世人瞩目的道路。近40年来,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不断前进的,既是时代的巨轮,也有个人的脚步。《大江大河》即从三个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切入,看看这一条条各自奋进的小溪流,是如何最终百川归海,汇入了上海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热土,成为上海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看看上海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又是如何成就了今天“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带着记忆烙印的名词成为主人公成长的见证

    电视剧《大江大河》改编自作家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由袁克平、唐尧编剧,孔笙、黄伟执导,侯鸿亮担任制片人。此次与观众见面的第一部故事,聚焦1978年到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在并不久远的那段岁月,国营、集体、个人三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中,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年轻人在变革里不断探索、突围。王凯饰演的宋运辉由高考改变了一生,杨烁饰演的雷东宝在乡村改革里几经沉浮,董子健饰演的杨巡则以个体户身份摸爬滚打。一路上,包产到户、万元户、国企转制、票证、承包责任制等带着记忆烙印的名词,都是剧中人步步成长的见证。随剧情推移,除了最初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几种身份外,个体户、企业主、海归等鲜明的时代面孔也将一一亮相。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有无限迷人之处,个人梦想与时代风云热烈辉映,必属其一。此前发布的第一版片花激荡出了观众不少共鸣。绿皮火车、老土房、二八自行车等充满记忆点的物件让人感慨40年只一瞬;“我会好好地为了这个家挣一个前途”“只有挺住了才有好日子过”“凭本事吃饭”等接地气的台词也勾起了浓郁的往日情怀。第二版片花里,出身平凡的宋运辉、雷东宝、杨巡凭借改革开放东风,分别拼搏成为国企技术员、全村致富领头人、投奔商海创业者,他们未曾在大变革的浪潮与新事物的冲击中动摇信念,而是勇敢逐梦、矢志前行。

    用人物命运变迁勾勒时代史诗

    去年12月18日,该剧在上海举行了启动仪式。此后,剧组辗转马鞍山、泾县、南京、北京、上海、盱眙、芜湖等地取景,共经历四个多月的拍摄期。今年10月,戛纳秋季电视节开幕,中国首次以主宾国身份亮相,《大江大河》作为重点推介项目亮相盛会,受到了海内外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从2011年读完小说,到2014年终于得到改编版权,再到如今播出在即,制片人侯鸿亮有一条始终未变的创作感悟:“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段特别伟大的历史,我们国家的命运在改变,人民的命运在改变。从阿耐到我们,所有创作都是基于真实的有感而发,都是我们作为改革开放的同行人,对于这个时代最深切的感同身受。”他尤其希望,年轻的观众能从父辈的青春画面,得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第一部《大江大河》透过几个小人物的奋斗历程和人物命运转变,向观众全景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时代全貌,试图勾勒出一部上海的时代史诗。第二部也已投入了剧本创作。续作将把重点视线移向1990年以后,呈现更丰富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面貌。

    立于时代潮头的上海,有没有一部大开大合、能反映改革开放史诗的作品与之匹配?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能不能拿出一部广受观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来彰显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12月10日起,见分晓。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