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海翔
经过长达八个月的漫长征战,2018赛季中超昨天曲终人散。上海上港本赛季的强势崛起令人印象深刻,而同样让人铭记在心的,是广州恒大雄霸中超冠军领奖台七年之后的王朝没落。
将会在这个赛季后发生改变的,或许还有比恒大王朝的持续时间短得多的职业联赛U23新政。从2017赛季推出到2018赛季加强,再到今年联赛尾声时的名存实亡,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始终在业内饱受争议的举措或许也已经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
失去冠军或许只是开端
谈及主客场被上港双杀,郜林曾不服气地说“他们运气好”;而在彻底丢掉冠军头衔后,恒大另一位主力球员张琳芃的解释是,“不是恒大退步了,而是对手进步太快”。上港将恒大拉下冠军领奖台的原因并非如他们总结的那般简单。上港客场对恒大这场“天王山之战”的上半时,一位广州记者的话或许更有说服力,“离着一百多米,都能清楚看见郑智因体能不支而剧烈起伏的胸腔。”
39岁的郑智、34岁的冯潇霆、33岁的郜林,再加上32岁的黄博文、张成林和于汉超——年龄才是恒大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之一。长久以来,恒大一直拥有中超顶级的强力外援群,但在恒大入主初期所网罗的一大批最优秀本土球员,才是这支广州球队建立王朝的坚实地基。对于如今的中超赛场而言,外援并不是一支球队决定“天花板”能有多高的核心因素,本土球员才是。而这恰恰也是上港队能在今年成功登顶的主要原因。27岁的武磊,26岁的石柯、贺惯和傅欢,还有刚满30岁的吕文君、王燊超、蔡慧康,正是这批本土顶级球员才让上港队在整个赛季拥有持久的战斗力,也正因为有了这批处于当打之年的队友,胡尔克、奥斯卡和埃尔克森才能在比赛中更为游刃有余。
从这一点来看,本赛季恒大在中超联赛的没落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俱乐部虽然可以通过调整外援甚至主帅来加强球队实力,但在本土球员更新换代方面,恒大能做的调整实在有限。在本土中生代球员均被各自俱乐部标为“非卖品”之后,恒大其实早已没有了发挥空间。上港队则恰恰相反,靠着这批本土力量,本赛季俱乐部没有进行任何引援便登顶中超,而在接下来的几个赛季,本土力量的不断成长更将成为上港继续冲击联赛冠军的最大资本。
U23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如果说2017赛季首推的U23政策还让球迷们记住了郑达伦、韦世豪、黄政宇、何超等一批佼佼者,本赛季中国足协推行的“加强版U23”政策效果实在有限。照理说,新政规定的“U23出场人次不得少于外援出场人次”理应让更多适龄球员获得机会,但一年下来,脱颖而出的例子反而比上赛季更少了。
据不完全统计,2017赛季共有71名球员受益于U23政策获得中超比赛机会,而本赛季这一数字则为102人;上赛季U23球员中超出场总时间最长的黄政宇获得了2529分钟,而本赛季获得最多出场时间的权健U23球员刘奕鸣则只有2067分钟。显然,面对更多的上场人次要求,各俱乐部在U23球员使用方面着实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相对更加谨慎。
为保证外援出场人数,苦于无法找到足够多适龄球员的各家俱乐部不得不“向下”挖掘。比如本赛季较为出色的陈彬彬和黄紫昌都属于U21年龄段,在联赛中均获得进球的刘若钒和朱辰杰则是U19球员。他们能为球迷们所追捧也恰恰证明了,决定球员出场时间的绝不是年龄,而是实力和潜力。也必须看到,目前的U23到U19这些年龄段球员,在成长期遭遇了中国足球的一个低谷,最终走向职业道路的人数普遍偏少,这一糟糕的局面很可能要等到目前的U15球员成长起来才能得到缓解。
伴随着联赛进入尾声,中国足协的一系列安排更是在无形中让U23政策名存实亡。有球员参加亚运会可以减免,有球员参加国家集训队可以减免,到了联赛末期,中超全部球队以及部分中甲球队都达到了全部减免U23球员出场的要求。从赛季初的加强,到如今的沦为“鸡肋”,U23政策对于职业足球的作用其实已经有了定论。
近几个赛季一直遭遇政策动荡的中超,明年会有什么变化?在有关方面明确“国家集训队”的定义前,一切都是未知数。拔苗助长的U23政策被终结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在职业联赛中出现一支国字号球队,那或许还不如继续保留U23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