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1月08日 星期四
12
新时代 共享未来

整合优势资源,融入中国“大健康版图”


右图:罗氏集团此次带来了最前沿的医疗科技与健康管理展示。本报记者 袁婧摄
在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一批优质产品和领先技术闪亮登场。图为在阿斯利康展位,一位客商与智能医疗机器人“对话”。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有健康,才能道未来。

    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迅速增长的健康产业和庞大的健康消费市场蕴藏着无限发展潜力。

    万商云集的进博会,也成了全球健康领域创新成果的“大秀场”。特别是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各国企业和机构,携带各自优质产品和领先技术闪亮登场——全球最小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全球首创的婴儿核磁共振系统、各类创新药物和疫苗,以及与个性化、精准化健康消费密集相关的种种首发产品。

    从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扎实的研发实力和严格的科学实证检测,让产品不断迭代更新,融入健康管理的全闭环——这是“四叶草”内参展商们最大的共识和感悟。

    一方面,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在医疗健康领域逐步明显,人们越来越需要个体化和精准的健康医疗;另一方面,健康管理领域也迈入全新发展阶段,逐步形成“健、医、药、保”为核心的管理闭环。

    要融入中国的“大健康版图”,进博会这个大舞台正释放出更为清晰的信号和路径——要整合专家、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医疗康复、健康管理能力等优势资源,更要学会借鉴国际领先的健康管理核心理念,紧抓中国扩大开放的机遇,研发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群体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罗氏集团:与多方携手共建创新生态圈

    罗氏集团携罗氏制药和罗氏诊断联合参展,展台的主题是“个体化医疗——引领人类健康未来”,全面呈现早期研发的前沿科技、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诊治一体化”诊疗理念以及个体化医疗的创新解决方案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进博会现场,罗氏制药带来的一款治疗ALK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新药——安圣莎,引发场内外关注。这款新药在美国获批后9个月便在中国获批,基本实现与欧美同步上市。获批后46天,国内第一批经处方开出的安圣莎就开始造福患者。“这恰恰生动见证了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加速度。”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虹这样注解。

    此次参与进博会,罗氏集团携罗氏制药和罗氏诊断联合参展,展台的主题是“个体化医疗——引领人类健康未来”,全面呈现早期研发的前沿科技、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诊治一体化”诊疗理念以及个体化医疗的创新解决方案。

    个体化医疗是罗氏长期持续投入和开拓的核心领域,凭借制药与诊断相结合的独特优势,早在2006年就把个体化医疗定为集团的核心战略。在大数据和生物基因工程新浪潮的推动下,罗氏正开启个体化医疗的新阶段,尝试运用“高价值数据”来解决面临的医学课题,为特定患者群体带来更适合的精准医疗和治疗效果。

    周虹介绍,作为此次进博会展台发布的两大亮点,罗氏在现场启动安圣莎“全程服务,安心一生”患者关爱项目以及与腾讯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以高价值数据为驱动,以创新服务惠及患者,进一步助力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升级。

    周虹说,进博会为跨国药企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将创造出更多合作契机,罗氏也将与多方携手共同构建创新生态圈。

    明年,罗氏增资8.63亿元在张江打造的创新中心将竣工,聚焦研究与早期开发免疫、炎症及抗感染疾病领域的创新型药物。罗氏希望,将上海打造成为继巴塞尔和旧金山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

    拜耳集团:创新产品在华拍摄“全家福”

    拜耳集团此次展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展品中有不少是首次进入中国。倡导提升自我保健意识和素养、培养健康的个人生活方式一直是拜耳的理念,也是拜耳想在进口博览会上传达的理念之一

    ■本报记者 李静

    打开家中常备小药箱,增强抵抗力的“力度伸”、治疗感冒的“白加黑”、抗过敏的“开瑞坦”、治疗胃痛的“达喜”、孕妇服用的复合维生素片“爱乐维”等常用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等,都来自同一家企业——知名医药保健与生命科学公司、总部位于德国的拜耳集团。

    拜耳旗下有处方药、健康消费品、作物科学和动物保健等业务,进博会上,各板块最新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齐聚国家会展中心。“这是拜耳进入中国市场136年来,首次大规模、高规格地在同一平台集中展示所有业务部门的产品。”拜耳(中国)有限公司对外联络处盛大膺说。

    拜耳的展位面积达200平方米,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朱丽仙透露,此次展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展品中有不少是首次进入中国。

    “在自我保健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节省6至7美元的医疗投入,而全球在非处方药市场的年均增速已达6%,中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拜耳(中国)有限公司健康消费品事业部企业传播总监徐筱昉介绍,倡导提升自我保健意识和素养、培养健康的个人生活方式一直是拜耳提倡的理念,这也是公司想在进口博览会上传达的理念之一。

    除了在进博会展位上实体展示外,拜耳还准备了网上展厅的内容,线上线下结合,为专业及普通观众提供更多产品信息。“这让那些平时只能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展示的海外产品有了更多推广渠道。”徐筱昉说,无法来到现场的观众可以从网上展厅了解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拜耳展台还有一个独特的展示——成立于1904年7月1日的勒沃库森足球队。盛大膺介绍,勒沃库森足球俱乐部来自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勒沃库森,由拜耳公司创建,被称为“药厂”,观众在进博会现场可以感受这支曾获欧洲联盟杯冠军的德甲劲旅的风采。

    阿斯利康:本土研发新药有望全球先发

    阿斯利康在进博会上重点展示其进入中国25年来在科学研发、生产运营、商业创新方面的先进成果。公司正致力于不断加强中国的本土研发能力,通过自主研发与跨界合作推动七个1.1类新药在华研发

    ■本报记者 徐晶卉

    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中国扩大开放吸引众多跨国药企加码布局。欧洲专注创新药研发的公司阿斯利康,在进博会上重点展示其进入中国25年来在科学研发、生产运营、商业创新方面的先进成果。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透露,聚焦中国患者需求最迫切的五大疾病领域,阿斯利康重点展示其陆续引进的30种创新药物。

    记者注意到,在重点展示的药品中,首个卵巢癌靶向药物利普卓(奥拉帕利片剂)今年8月刚刚在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NDA)获批,这一片剂主要应用于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维持治疗。“此次奥拉帕利在中国获批,再次印证国家加速审批临床急需新药,及早惠及国内患者的决心和行动力。”王磊说。

    去年刚获批的泰瑞沙(甲磺酸奥希替尼片)也在展品名单中,这是中国首个获批的第三代肺癌靶向药物;糖尿病治疗创新药安达唐则是首个获批的SGLT2抑制剂。王磊说,安达唐获批上市后,阿斯利康中国加快了该产品商业上市的速度,还与公益基金会合作开展慈善赠药项目,这将使更多二型糖尿病患者能从创新药物中获益。

    据悉,阿斯利康正致力于不断加强中国的本土研发能力,通过自主研发与跨界合作推动七个1.1类新药(指未在海外上市的合成、半合成类药物)在华研发。此次阿斯利康展示的一款未上市新药——全球首创的治疗慢性肾病贫血口服药物罗沙司他已进入上市冲刺阶段,有望成为中国本土研发、中国最先上市、中国首批销售的创新药物。“一旦(罗沙司他)在中国获得批准,上市将比美国和日本都早,这是以前没有发生过的,也是中国巨大市场带来的新机遇。”王磊表示。

    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准入

    中国国际经贸新格局论坛上,专家探讨新一轮对外开放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展望未来,新一轮对外开放究竟从何处发力?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如今为何是个好时机?昨天,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放再扩大 共赢新格局”中国国际经贸新格局论坛上,来自学界、业界及政府部门的专家齐聚一堂,就当下热点问题展开探讨,《进口贸易与中国实践》新书也同时发布。

    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非常前瞻

    上海最新制定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办法》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共列出159项特别管理措施,涉及13个门类,31个行业大类,于11月1日正式实施。这自然成了“服务贸易开放与全球新合作”圆桌论坛上的话题。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兼总裁王新奎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这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非常有前瞻性。这几年,跨境服务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跨境方式交付的服务贸易几乎渗透所有传统服贸领域,特别是出现了第五种非常重要的跨境流动——数据的跨境流动。

    王新奎总结服务贸易商业创新中的五种模式都与数字贸易有关系,包括在线购买数字服务产品、采用数字媒介购买货物和服务、家庭参与贸易应当如何监管、零工经济即采用数字媒介的家庭与企业交易、数据资本化。以在线购买数字服务产品为例,这是个人、家庭与企业的贸易,王新奎举了个形象的例子:有人在美国拿出华为手机,购买索尼的电子游戏程序,但游戏服务器设在韩国,那应该怎么征税?怎么缴税?怎么进行管理?

    王新奎认为,目前对于数据流动渠道、交易模式、定价方式、竞争机制等,甚至对于数据本身有什么功能的理论和政策含义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跨境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各国政府监管模式不适应、全球贸易呈现碎片化趋势,这些已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他认为,这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应有之意。

    金融开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今年7月出台的“上海扩大开放100条”,进一步大幅放宽金融业外资准入条件。在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看来,中国金融行业对外扩大开放的时机已经成熟。

    国内金融体系需要有一些基础条件支撑,中国最核心的金融安全仍是资本的正常流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加强金融业开放可以促进竞争,提升国内机构的能力和效率。钱军表示:“中国金融体系不管从金融产品还是服务来说,都有待提高,允许更多外资进来,能够提供更多融资机会,这样的开放可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钱军从细分行业给出解释。从银行业来看,中国银行业三级梯队很明显,扩大金融开放,大中银行的地位仍然很稳定;从券商行业来说,中国券商业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够,相比之下,美国、新加坡、英国的券商行业非常集中,有很大的投行,也有特色的券商,而中国券商的优势在于对国内业务比较熟悉,如果引入外资券商,他们最重要的优势会表现在中国企业的对外业务上;在保险业,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已做了很多业务,扩大开放的最重要好处,就是可以让中国保险机构汲取国外的经验,比如现在中国人口面临老龄化趋势,很多相关产品是急需的,引入国外保险公司可以提供更多经验。

    钱军同时认为,在贸易服务领域,中国要往价值链的高端进发,电商、数字贸易是可以进一步拓宽的领域,“金融要服务好这些行业,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