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珍 王嘉旖
期待已久的中国馆昨天终于揭开神秘面纱,短短数小时内就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慕名而来的观众。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个个视频,描绘出中国与世界交融发展的动人画卷,更传递出中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不懈奋进,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现场感受创新的速度和高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四十年来,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步入中国馆,一红一黄两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模型成为镜头里的“新宠”,工作人员亲切地将其称为“红凤凰”“黄凤凰”。虽然由于场地限制,仅选取了三节编组,但“红凤凰”“黄凤凰”的气势仍然十分抢眼,人们透过模型仿佛能看到两辆列车穿行在华夏大地上的潇洒模样。一旁的复兴号高铁体验舱模拟驾驶台还能模拟高铁行经时的场景,操作者可以亲身感受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带来的震撼。
如果说高铁代表着中国创新的速度,那么,ARJ21支线客机和C919大型客机代表着中国创新的高度。现场的ARJ21支线客机和C919大型客机模型让许多来观展的中国人都感到由衷自豪。ARJ21是完全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支线飞机,目前已成功运营超过6000小时。而2017年5月5日,在上海成功首飞,由中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喷气式客机,更是中华民族百年“大飞机梦”的历史性突破。
更绿色更美丽的中国让世人称赞
“这个大桥海底下的距离有多长?”“要穿过多长的隧道?”观展现场,巴西外长阿洛伊西奥·努内斯·费雷拉对港珠澳大桥兴趣十足,不停地向讲解员抛出各类问题。这座全长约55公里的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近年来,中国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如果说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那么,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将视线转向港珠澳大桥模型旁的一幅幅绿色生态图:游鱼在稻田里嬉戏,专业自行车骑手畅快地在稻田旁骑行。在展馆大屏幕上见到的这幅绿水青山图,同样可以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寻获。一个更绿色、更美丽的中国让众多参观者啧啧称赞。
中国的开放给世界带来新机遇
中欧班列,被喻为“一带一路”钢铁驼队,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展馆内,人们可以借助电子沙盘读懂它的行进路线,这样的展陈方式得到了不少观众点赞。新疆阿拉山口,工人们正在进行换装作业的视频吸引了天津交易团苏大伟的目光。此前,他并不知道中欧班列返程时还需经过这样一道手续。由于我国和哈萨克斯坦火车轨道宽度不同,因此所有返程的中欧班列必须在这里完成换装作业,这一细节让他对中欧班列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15个国家、45个城市,辐射国内城市53个。自2011年首列中欧班列开行以来,中欧班列不仅在开行数量、运行速度上有所突破,其货源品类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从最初的单一IT电子产品,逐步发展为如今服装、日用品、汽配、粮食等多元化商品格局。
中欧班列只是一个缩影。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向世界开放,中国的开放也同样为世界提供巨大机遇。结束参观,许多参观者心情激荡:在这里,不仅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走出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的辉煌历程,也看到了开放市场、共享未来的中国自信和中国担当。
相关链接
“共羽华平”
东道主中国馆的展览面积约1500平方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主线,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的新机遇。中国馆共分八个部分,分别是序言、创新发展单元、协调发展单元、绿色发展单元、开放发展单元、共享发展单元、港澳台展区和结语。
中国馆取名“共羽华平”,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斗拱”“飞檐”元素,传递和谐、包容、共享理念,蕴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期许,昭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