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
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
弗兰克·维尔切克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将世界领先的研究引入上海这座令人激动的城市。我相信,这将为世界科学界带来更多突破。所以,当李政道研究所聘请我担任第一任所长时,我欣然接受。
上海有出色的人才,也有很好的科研环境,公众对物理学的热情也很高。在我担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的一年时间里,我遇到了许多有趣且志同道合的人,比如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我们一起探讨量子科学的可能性,并着手推动量子在通信、计算等领域的应用,我对这项工作充满了期待。
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需要有世界顶尖的基础设施,还要能集聚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李政道研究所已经开始建设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室天体物理、拓扑超导量子计算三个实验平台。截至目前,我们已邀请到17位物理学和天文学家组成研究所的国际咨询委员会。
我渴望在上海与全球科学家交流,并与他们展开令人激动的合作项目,这也将使我的科学工作受益。而这一切,已经开始发生了。
(本报记者 沈湫莎整理)
在上海,
做颠覆创新有世界级机遇
朱珑
(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六年前,我和搭档林晨曦在上海交通大学旁的民居里创立了依图科技。如今,依图员工已超过千人。
我们要在上海做一些颠覆性创新,而不只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上海,我们看到了世界级的机遇。
上海是接轨世界的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连接世界最便利的地方,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谷歌和脸书这样的世界级企业。上海城市管理所需要的精细程度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也都可以说是“世界级”的。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正是这些世界级难题才能造就世界级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比世界级的人才和世界级的算法还重要。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我们会利用好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寻求原创性技术突破,争取做出更多世界级的工作,让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
(本报记者 沈湫莎整理)
在上海,
安心做新药不靠论文晋升
王震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身为一名普通科研人员,我在药物所一个新药研发团队中,从事创新药的成药性评价工作。这属于应用型研究,对新药研发十分重要,却很难发表论文。事实上,在新药研发领域,很多研究成果都是以专利、技术秘密的形式存在,不适合发表论文。若按照传统岗位竞聘规定,我很难评上正高级职称。
近年来,药物所改革人才评价方式,专门设置新药研发高级岗位,规定“只要团队研发新药获得新药证书或临床批件,就可以设置2个正高、4个副高岗位(临床批件减半)”。我所在的团队去年获得一个新药临床批件,由此获得了“一正两副”的岗位名额。因为在新药研发中的突出贡献,我顺利通过新药岗位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晋升正高级工程师。
能够通过研发新药而获得岗位晋升,使我更安心于自己的工作,不用再为论文发表、岗位晋升而分散本该专注于本职工作的精力。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