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韬奋奖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上海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常设的上海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目前均为每两年评选一次。
长江韬奋奖以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开拓者和领导人、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和伟大爱国民主战士、杰出政治活动家、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命名。长江韬奋奖设立2个评选系列,长江系列表彰以从事新闻采访报道,新闻类节目播音、主持为主的优秀新闻工作者;韬奋系列表彰以从事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校对、新闻类节目制片为主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长江系列获奖者
王 彦
王彦同志2003年进入文汇报社工作,现为文汇报社文化报道中心专业首席记者。
王彦曾在体育新闻领域工作11年,始终奔跑在新闻进行时,观照着赛场内外的人生。她所写的《刘翔:等待与希望便是所有风景》《再见时分,她与世界握手言和》等报道,无不是兼具思想、品质与温度的作品,在业界享有良好声誉。
2014年,随着文汇报社“三改联动”,王彦从体育转战文化报道中心。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进程中,作为人文大报的人文报道主力军,她凭借坚定的职业自信、踏实的“走转改”作风以及宽阔的观察写作视角,多次出色完成重大报道任务,采写了一批高质量稿件,在上海乃至全国文化界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她撰写的《无病呻吟、离经叛道怎能成艺术支点》等评论、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上海新闻奖;而《别让一些“直播间”乱象毁了一代人》《广告报价揭娱乐综艺负面影响“清单”》《演员,你的名字不该叫“资本傀儡”》等稿件,无不先于行业发声,彰显了人文大报的鲜明立场。
2017年起,王彦开始参与评论工作,为中国新闻名专栏“文汇时评”撰稿,承担了迎接党的十九大、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等重大报道任务。同时,她积极投身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自始至终坚守导向与初心,以不褪色的理想、不竭的激情,积极报道社会进步,记录时代精彩。
张 奕
张奕,现任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财经频道主编,上海报业集团团委书记。
1999年7月进入解放日报,历任解放日报电子网络版记者、编辑,经济部记者;解放日报首席记者;解放日报经济部副主任,主编等职,曾兼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团委书记。
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房地产、区域经济等领域报道,撰写了大量关于洋山深水港、长江隧桥、上海中心等上海市重大工程报道,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报道,上海区域经济发展等报道,善于灵活运用各类新闻体裁,拥有驾驭重大新闻题材的能力,是“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作者之一。
曾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作品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华东九报“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竞赛一等奖、上海市“五一”新闻奖一等奖等新闻奖项。上海市第十四届、十五届团市委委员。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称号。
近年来,张奕同志积极主动投身报业的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一方面,继续冲锋在新闻采编第一线,作为主编,探索上观新闻试点栏目“公共空间”建设;同时,在解放日报社融媒体指挥中心值班长、东航新媒体项目等岗位和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沈月明
沈月明,男,1972年4月生。1998年7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毕业后入职新民晚报社至今。现为新民晚报时政中心副总监、政法新闻部主任,主任记者。
沈月明长期在新闻舆论一线工作,曾担任新民晚报文化部、特稿部、上海新闻部、昨夜今晨工作室、焦点新闻部、政法新闻部等部门的记者和部门负责人。担任新民晚报驻美记者站站长三年。
沈月明对新闻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始终奋战在新闻工作第一线,多次荣获上海市新闻奖一等奖。他是知名述评专栏“新民眼”的长期作者。其采写的“习马会”特别报道、“临港观察”系列报道、“写在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之际”系列述评、专题报道《这一年,上海的勇气、锐气和朝气》《追寻巅峰佳绝处》等新闻作品,获得很高评价。沈月明在新媒体写作领域有丰富的实践和经验,曾经写作多篇“网红”文章。
带领青年记者共同成长,是沈月明工作的重心之一。2009年到焦点新闻部工作后,沈月明充分发挥其策划能力强,采访、写作经验丰富的特点,带领青年团队完成了很多高质量的重大报道。抗战胜利70周年、甲午战争120周年、“阅读上海100胜”“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报道等等,均获好评。
沈月明写作的纪实文学著作《沪乡记事》,被选入2017年度上海市民修身书单。
丁元骐
丁元骐,2004年参加工作,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特聘首席记者。
工作14年来,她一直在采访第一线,参与了特奥会、世博会等重大新闻报道和直播工作。同时她深入践行“走转改”,新闻聚焦点始终都在最一线、最普通、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群众身上。2006年,她报道了彭浦新村旧住房成套改造新闻——《百张改造图 满意百分百》,获得第十五届上海新闻奖一等奖。2008年,她报道的家乐福集体辞退员工,后因为市总工会等多方联动,成功保护员工利益的新闻——《“多方联动”成功制止集体大退工》,获得第十七届上海新闻奖三等奖。2011年,她报道了市民申请经适房,由于政策衔接、银行推诿等原因,导致困难群众无法贷款的系列报道——《经适房申请遇贷款难 政府紧急协调解决问题》,获得第二十届上海新闻奖二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从2012年起,她每年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两会,以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市委十届、十一届党代会等重大新闻报道。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和同事一起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新闻报道任务。2015年,由她担任第一创作人的《殷殷嘱托、沉沉担子》,荣获第二十四届上海新闻奖特别奖。2016年,她参与报道的《上海“补短板”暗访调研系列报道》获得第二十五届上海新闻奖特别奖。
胡旻珏
胡旻珏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首席记者,入职十二年,在实践中磨砺成长,工作表现出色。她负责市场监管、浦东新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领域的日常报道,守土尽责,屡出佳作,更是上海广播参与重大报道的绝对主力,曾连续九年采访上海两会和全国两会,并参加过G20圣彼得堡峰会、杭州峰会等国际会议的报道工作。
胡旻珏热爱新闻、勤于思考,“认真写好每一篇稿件”是她一直秉持的宗旨。她善于观察生活、善用自身积累、善找民生选题,采写的《带着感情去拆违》《大上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来是客再见亦是朋友》《浦东机场新建蓄车场从不完善到完善》《还城管执法一个正常的舆论环境》《不能让民办学校“掐尖”招生》等诸多主题报道、舆论监督报道都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她先后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次、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次。在上海的新闻作品评选中,获得上海新闻奖一等奖8次;二、三等奖若干;还获得过市委宣传部“走转改”先进个人,2016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在工作中,胡旻珏始终牢记——记者是一个要时刻保有敬畏心的职业,敬畏这个职业,敬畏肩头的职责使命!记者是记录者,但绝不是依样画瓢,而是要记录有价值、有意义,努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时代变化。
韬奋系列获奖者
张天胜
张天胜,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进入解放日报工作至今,现任解放日报新闻编辑中心主任。默默奉献、坚持坚守,32年党报新闻工作实践,他成长为有口皆碑的专家型编辑人才。
“精心办报,全力堵漏洞,让各级领导放心,让读者满意,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张天胜经常自我加压和勉励部门同仁的“口头禅”。他酷爱新闻业务,对新闻非常敏锐,对政治非常敏感,他处理的稿件与标题、版面新闻突出、尺度把握得当。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的第一手党政人员资料,打下了扎实的政策和业务功底。他当班经手的记者稿件和电讯稿常常一天就有数万字,都能做到尽心把关,纠错不漏只字。遇有疑问之处,他定要弄个一清二楚不可。正是这种责任心,使张天胜成为报社同仁公认的把关能手。
张天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勤业敬业精神,无论是在长夜班工作,还是在工交财贸采访部门的各个岗位,总能勇挑重担,默默无闻,忘我工作,传承创新,屡创佳绩。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上海新闻奖,曾获上海市十优中青年编辑、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上海市宣传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杨颖杰
杨颖杰,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Knews副总编辑。其2001年进入上海东方电视台工作,历任记者、编辑。2006年起加入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同年,杨颖杰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推荐的英国政府“志奋领CHEVENING”奖学金学者,前往英国Cardiff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后获新闻学硕士学位。
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18年间,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上海新闻到国际新闻,杨颖杰在各个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跨媒体工作经验。同时,她也是一位拥有21年党龄的老党员。
2013年起,杨颖杰加入国际新闻报道团队。在传承国际新闻报道团队高标准、高水准的同时,她带领团队进行了成功的海外拓展,并先后建立起了美国和日本报道团队,网罗了一批优秀的海外记者。在国际新闻业务获得发展的同时,还带领团队向新媒体和跨媒体领域进行探索,并在“讲好中国故事”等国际传播领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桶金”。杨颖杰和其带领的团队曾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第二十四届和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上海市第十三和第十四届“银鸽奖”广播影视类特别奖等多项重要奖项。
刘 芳
刘芳同志毕业于复旦大学,至今已在新民晚报副刊部“夜光杯”编辑岗位上辛勤耕耘21载。她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为新民晚报副刊“飞入寻常百姓家”竭心尽力。
刘芳现为新民晚报副刊部主任,高级编辑。她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上海新闻奖7次,全国副刊类别奖项10次。其中,她约稿编辑的《江堤下的那座小屋》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领衔编辑的“十日谈”专栏获得第十九届上海新闻奖名专栏奖。编辑的《白求恩大夫的最后恋情》获2016年上海新闻奖一等奖。刘芳撰写的论文《名专栏是品牌副刊的支柱》获2007年度全国报纸副刊论文评比一等奖;编辑的专栏《笑作坊》获2008年度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一等奖。参与选编《夜光杯文粹》《爱夜光杯 爱上海·2018》等,主编《都市绽放的爱情》等。
多年来,刘芳同志分管“夜光杯”副刊及多个周刊,工作繁重。但她坚持做好每一个版面,编好每一篇文章。在她主编“夜光杯”副刊期间,两度获得上海市媒体优秀品牌;她策划执编的“夜光杯”60周年纪念专辑,受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专题表扬。在融媒体时代,刘芳策划创立的“夜光杯”微信公众号还以高质量的美文多次赢得了上海市主流媒体发展新媒体专项资金的支持。
邵 岭
邵岭,文汇报社文化报道中心主编。
邵岭同志有出色的业务能力。多年采访一线的历练,培养了她驾驭不同新闻题材和报道体裁的能力,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报道领域,采写的报道在业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并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她采写的《“绝对信任”宠坏洋品牌》《某些新编戏莫要越来越“离谱”》《中国好戏,期待一个春天的来临》先后获评中国新闻奖和上海新闻奖。她采写的长篇人物通讯《所谓大师,是要讲机缘的》发表在文汇报上之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013-2014年度,邵岭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2014年10月,文汇报正式改版,将文艺评论版面“文艺百家”确定为全国性人文大报的主要阵地之一。时任文汇报首席记者的邵岭在承担大量新闻采访报道任务的同时,主持“文艺百家”工作,在报社领导的指导下,凭借理性专业的评论态度和标准,聚集起了一支稳定、专业、高质量的作者队伍,使“文艺百家”逐渐成为业界认可的文化评论平台。2016年,“文艺百家”获得第二十五届上海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
在成为文汇报社文化报道中心主编之后,邵岭面对新媒体日益发达、针对文艺作品的评论众声喧哗的现状,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强化评论的质感和深度,使得“文艺百家”在见报频率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着较高的水准,在业界和读者群中都维持着良好的口碑。
杨叶超
杨叶超,1979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东方广播中心策划部主任。在17年的广播新闻工作中,杨叶超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业务精湛,作风严谨,勇于创新,敬业奉献。由他采编、策划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上海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政府奖等奖项。
在传统广播向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杨叶超始终秉持主动求变、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精神。2018年,他牵头策划、制作了《给90后讲讲马克思》系列短音频,量身90后群体,用亲切有带入感的表达方式让当代年轻人认识真正的马克思,走出了一条让主旋律内容直抵年轻人内心的新路,得到中宣部和广电总局的高度肯定。
2017年,杨叶超牵头策划制定了东方广播中心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重大报道总体方案。其中,由他领头制作的30集系列短音频专题《听总书记讲故事》创新地将重大新闻题材与广播剧艺术相结合,用生动的诠释,让深刻的道理入耳入心。在广播和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播出后,获得高度评价,被全国各地用户大量转发。
策划部在广播新闻融合转型中被赋予“总协调机构”和“中央厨房”的重任。如今,杨叶超又牵头负责上海广播新闻融媒体旗舰产品“话匣子FM”新闻客户端的运营,在广播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