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2018年秋天,中国电影在世界版图里有一场特别巡游:9月,乌克兰基辅、匈牙利米什科尔茨;10月,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波兰华沙国际电影节、法国卢米埃尔电影节、菲律宾奎松城国际电影节……包括 4K修复版《芙蓉镇》、最新影片《阿拉姜色》《矮婆》、动画片《女他》在内,诸多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推手——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新的国际合作机制。
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个诞生于改革开放浪潮中的电影节,这个立足于中国电影发祥地的电影节,这个汇聚了海纳百川人文之梦的电影节,在她走过的25年征途上,创新早已是熔铸进脉搏的重要基因。
1993年举办首届,199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经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考察后即被认定为当时全球九个国际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 (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20多年过去,全世界共有15个A类电影节,而举办到第21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目前仍是中国唯一。她坚持国际性、专业性、惠民性的办节宗旨,形成 “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定位;她以面向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产业的情怀,不断用创新驱动发展、用服务提升办节质量。
当她的成长与上海城市精神高度契合,世界电影版图上,一张属于“上海文化”品牌的金名片标识清晰、熠熠生辉。
满足人民的更高需求与期待,在城市筑造电影文化的高地
在中国电影的谱系中,上海国际电影节是百年电影史、海派文脉一路传承的必然成果;在当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影节的创办是国家和上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实施以文化促进城市建设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而在大众生活的变迁里,这一创举又极大满足了人民对电影文化的更高需求与期待。
为不断提升惠民性,从第五届起,电影节由原先的两年一届调整为每年举办,让中外影人年年在上海集聚,让中国影迷每年能亲近国际最新佳作;第七届起,电影节创设“向大师致敬”影展单元,满足影迷对国际经典作品的观影期待。今年,电影节还进高校、进社区,展映单元也扩大了字幕同步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影迷提供更优质的观影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不断做强的“首映机制”持续把世界精品、新锐作者推介给中国影迷。上海国际电影节在25年时间里,用整个世界影史上留名的佳作,悉心浇灌人们审美的种子,也放大了电影节本身的“码头效应”。无数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影迷就是在电影节平台上,看见最高品质的艺术追求与更为优雅的视听表达。
为新人提供四个台阶的孵化体系,重置中国电影产业航标
沸腾的人群是电影节不变的底温,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坚实的基座。于是,每年6月,中国电影的热流会从大江南北汇聚到长江入海口,从老牌到新锐,入局者众。身为平台,上海容纳各种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升级迭代的愿望表达。这里做展映,做国际电影市场,汇聚制片、发行、放映、服务等全产业链从业者,也都是为了确立产业发展的风向。但同时,上海绝不仅仅关注产业与数值,而是带着审慎的目光,对中国电影的信念、未来负责。
与中国电影发展风雨同行,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期坚持“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定位,推动新人新作走向成熟,构筑了阶梯式培育孵化体系。
上海国际电影节形成了从项目孵化、人才培育,到奖项激励、全球推广的新人新作阶梯式孵化培育机制,促使一大批新人新作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起飞,风靡亚洲,迈向辽阔天地。
启动“一带一路”等多样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今年5月,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合戛纳电影市场合作开幕酒会,成为首个与戛纳电影市场合作的国际电影节,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乃至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大突破。几乎同一时间,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全新设立的电影节委员会宣告成立。首批会员由十个电影节和三家行业代表机构组成。作为国际电影节行业的管理组织、认证机构,FIAPF直接指定两家电影节入席。上海和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并肩“直入”。能在国际权威机构的挑剔眼光里“免选入席”,标志着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上的新突破。
目前,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放映影片数、公映场次数、观众人次等指标性数据已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中位列第一、第二,综合影响力已公认位居国际A类电影节前列。